叫車平臺爭議 駕駛:「取消費」本意 盼相互尊重
消基會昨天召開記者會,指各大叫車平臺都設有「取消費」,但近年已延伸不少糾紛。圖/消基會提供
國內多個叫車平臺都設有「取消費」,不過消基會認爲,取消費加諸太多責任予消費者,整體機制對消費者不利,質疑「乘客先到司機沒到,要不要補貼乘客?」。不過計程車司機直言,最不希望收到的其實就是「取消費」,因爲這代表等了一段時間卻沒遇到乘客,還減少接觸其他乘客的時間。
臺北市計程車駕駛員職業工會發言人李威爾說,計程車司機最不希望收到的就是「取消費」,因爲這往往意味着司機已經接單,並抵達乘客指定的上車地點,甚至等待了一段時間,卻因乘客未現身而被迫取消。
李威爾表示,這樣的情況對計程車駕駛來說,除了必須承擔行駛至上車點的公里成本,還浪費了等待時間與接其他客人生意的機會,尤其許多路段並不允許臨停或長時間停靠,若乘客臨時不到,司機除了付出時間成本,還可能面臨違停的風險。
李威爾強調,取消費的設計並不是懲罰消費者,而是責任提醒,乘客在叫車後應準時上車,雙方互相尊重,服務才能更順暢。
中華民國計程車客運商業同業公會全聯會理事長梁平良則認爲,一般民衆應不會任意取消原本叫車,除非有惡意的消費者把平臺當遊戲,這樣子收取取消費可以視爲懲罰。
梁平良表示,司機爲了賺錢,也不會任意取消消費者的叫車預約,但假設乘客等車等太久車沒來才取消,或許可以透過系統開發來辨識是否要收取取消費,降低消費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