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步丈量山河 筆墨記錄變遷(新春走基層)

本報總編室編輯欒心怡(右)在山東煙臺八角港採訪海洋牧場運營保障人員。 姜鵬飛攝 本報政治文化部記者吳月(左)在河北武強年畫博物館體驗年畫製作。 本報記者  張  賀攝 本報青海分社記者喬棟(中)在可可西里沿線採訪保光纜暢通巡線人員。 蔡德軍攝 本報江西分社記者楊顏菲(右二)在江西南昌東謝村與派出所民警一起走訪羣衆。 姚  軻攝 本報總編室編輯林子夜(左)在北京先農壇慶成宮後殿的文創空間採訪工作人員。 本報記者  張武軍攝 本報總編室編輯鞏育華(右)、高佶在黑龍江黑河市紅河谷試車基地採訪。 王  超攝 本報西藏分社記者徐馭堯(中)在西藏定日幫助受災羣衆視頻聯繫親友。 人民網記者 次仁羅布攝 本報浙江分社記者竇瀚洋(右一)在浙江寧波鎮海區澥浦鎮體驗助老送餐服務。 車永波攝 本報海南分社記者周亞軍(中)和人民網海南頻道記者符武平(左)在海南海口新海港採訪船員。 牛良玉攝 本報重慶分社記者王欣悅(右)在重慶萬州區太安鎮大樹村採訪地質勘探隊隊員。 劉  黎攝 本報政治文化部記者魏哲哲(右)在Z180次列車上採訪春節返鄉人員。 費 洋攝

科學育果 產業興旺

王錦濤

打我記事起,就常聽人說:花牛蘋果“攢勁”得很。今年新春走基層,當我在果園中聽到老鄉說花牛蘋果“攢勁”時,記憶一下子被喚醒。隨着採訪深入,我發現花牛蘋果“長”出了新模樣。

新種法結出好品質。精準滴灌、更新品種,種了30多年蘋果的武正全感慨,過去憑力氣,如今靠科技,飯碗在自己手裡端得更牢了。

新渠道帶來銷售旺。這些年,在政府指導下,果農成立合作社,緊盯需求側,讓好蘋果賣上好價格。同時,本地企業開拓新市場,花牛蘋果已香飄20多個國家和地區。

新觀念引領新發展。和採訪對象交流,一個深刻感受是,今天的“花牛”不僅僅是蘋果,更引領了當地農業高效集聚、集羣發展的新路徑。

採訪之餘,再次漫步甘肅省天水市麥積區南山花牛蘋果基地,我知道現在疏朗的枝頭,到了深秋,又將掛滿又大又紅的“金果果”。

(作者爲本報甘肅分社記者)

敢拼敢幹 耕海而作

王 浩

耕海而作、向海而興,孕育出福建東山縣澳角村“愛拼纔會贏”的精神特質。走家串戶,嘮嘮致富經驗,我對這份拼搏精神感觸更深切。

靠海吃海,深耕藍色“良田”,靠的是拼勁。最初,漁民沈志超以海爲家,靠天吃飯。爲了讓收入更有保障,老沈拿出積蓄,外出學習,一步步升級自家漁船,日子越過越紅火。

穩產豐產,挑穩“金扁擔”,靠的是幹勁。20多年間,面對品種退化等難題,“老把式”黃黎聰跟着專家學技術,養殖品種不斷更新換代。

開掘空間,延伸產業鏈條,靠的是闖勁。村民林湖斌回憶起剛開始直播帶貨的場景:小兩口錯開高峰,凌晨開播,即便沒啥觀衆,也硬着頭皮說下去……慢慢試、大膽闖,直播間漸漸有了人氣,產品也打開了銷路。

相信只要敢拼敢幹,用智慧與辛勞不斷奮鬥,億萬農民的日子一定會更加紅火。

(作者爲本報經濟社會部記者)

培育家風 涵養社風

李俊傑

在安徽桐城,六尺巷所蘊含的“和”與“讓”已深入人心:社區活動中,以“和”的精神引導羣衆以寬和的態度解決問題;基層治理中,桐城市將禮讓寬容融入社區管理,倡導“羣衆說事、多元解事、網格管事、羣力防事”的新方法……

“退讓三尺”的美德不僅推動着鄰里和睦,也以好家風涵養出好社風。在六尺巷採訪,我看到許多人家掛着寫有家訓的鏡框、木牌。有的很通俗:“和睦姐妹,友愛兄弟”;有的很實在:“成由勤儉敗由奢”;有的很簡樸:“誠實守信”……這些自發生長的家訓,接地氣,有力量。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風是社會風氣的重要組成部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上,千千萬萬家庭培育良好家風、厚植家國情懷,定能涵養出全社會的好風氣,以昂揚向上的精氣神創造美好未來。

(作者爲本報總編室編輯)

文化傳承 可見可感

龔相娟

天津三岔河口畔的古文化街,沿着青石板路邊走邊看,明清古建充滿特色,圓鼓的燈籠暖意融融,遊客穿行其中品嚐美食、欣賞非遺、拍照留影。

這裡有傳統的迴響。酥脆的麻花,喜慶的年畫,火紅的窗花……不經意的一角,藏着很多人童年記憶裡的年味兒。

這裡有多元的碰撞。在津港印象展廳,來自智利的車釐子紅潤飽滿。得益於現代交通運輸的便利,市民遊客能第一時間品嚐到萬里之外的新鮮水果。

這裡也有潮味的匯聚。古文化街南側水閣大街新打造的“潞河督運巷”人來人往,它以天津大運河文化爲基底,還原三岔河口一帶的漕運盛景,讓厚重的歷史文化可見可感可親。

一條老街,人潮熙攘,升騰的是經濟活力,涵養的是文化自信,它與城市同步前行,在傳承與創新中迎來又一個新春。

(作者爲本報天津分社記者)

攜手奮鬥 不分你我

秦瑞傑

今年新春走基層,我走訪了寧夏不少村莊,一路走一路看,“農閒人不閒”的景象頗爲普遍: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爲鄉親們奉上精彩社火表演;籃球賽成了熱門項目,返鄉的人踊躍參與;鄉村旅遊從業者優服務、做文創,爲遊客創造更好文旅體驗……

種種變化,讓人感嘆。“農閒”忙了,腰包鼓了,更令人欣喜的是,各族人民的心越來越近了。

在銀川永寧縣閩寧鎮,“綠電小鎮”的建設讓村民們告別了燒炭的取暖方式,改善了互嵌式村莊、社區的生活條件。這個冬天,鎮子裡的漢族、回族羣衆一起在大棚裡種菜,一起在光伏板下養羊,攜手奮鬥,不分你我。

“攜手奮鬥,不分你我”,照見了各民族生活交融交往孕育出的濃濃情感。他們幹勁十足、充滿信心,詮釋了“農閒人不閒”的真正含義,也讓我對鄉村全面振興有了更深的認識。

(作者爲本報寧夏分社記者)

服務暖心 增添信心

李 縱

在橫琴澳門新街坊,細節裡折射着政府“看得見”的服務——從醫療、交通到教育,居民的需求被精準捕捉並迅速落地。這種近乎“有求必應”的治理模式,不僅讓當地居民生活更加便利,更在政府與居民之間架起一座信任的橋樑,增添大家對發展的信心。

一項項落地的民生服務,構建起深層次的信任。每個月都有新住戶入住新街坊,他們的選擇正是基於政府部門將政策紅利轉化爲“生活質感”的能力。

信任的積累也激發了更積極的社區參與。在新街坊咖啡店,一名受訪者給記者看了關於增設通勤線路的建議,“我們把新街坊當作真正的家,當然想要一起把這裡建設得更好。”

每一個“看得見”的服務舉措,都能讓人心“暖起來”、讓發展信心強起來,都是“一國兩制”成功實踐的生動寫照。

(作者爲本報廣東分社記者)

《 人民日報 》( 2025年02月12日 0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