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中正原想「以俄製日」 學者:期待落空卻達到穩定軍心效果
國史館提供
今年是中日戰爭結束80週年,國史館16、17日舉辦學術研討會。國史館協修蕭李居指出,1938年蔣中正原欲利用日蘇緊張關係爲中國抗戰創造有利條件,最後期待落空,卻達到穩定前線軍心的宣傳效果;至於美國戰後初期支持中華民國卻壓抑反攻大陸,政大助理教授前田直樹認爲,此一矛盾原因,在於當時中國與臺灣之間的關係未被明確化。
國史館接連兩天舉辦「從中日戰爭到終戰接收」學術研討會,邀請國內外學者專家運用《蔣中正日記》(1937-1947年)、檔案、口述歷史、回憶錄等文獻史料,針對中日戰爭、終戰接收等議題進行探討。
對於戰爭初期各國的反應,海洋大學教授應俊豪利用英國外交部檔案指出,在1937年盧溝橋事件、淞滬會戰以降,英國政府對於遠東局勢和中日戰爭,籌劃運用國際法與慣例作爲操作戰略模糊的手段,以維護英國既有的利益。
南開大學副教授王文隆則將焦點放在中日戰爭一環的中泰戰爭表示,泰國當時放棄中立並與中國發生衝突,主要原因是日軍的壓迫,中國也被動應戰,由於沒有事前宣戰和事後和約及賠償,被稱爲是「被遺忘的戰爭」。
國史館協修蕭李居以《蔣中正日記》中的內容指出,1938年7月下旬,蔣中正極度關注日、蘇爆發衝突的張鼓峰事件,由於適值武漢會戰展開緒戰之際,蔣中正欲利用日、蘇之間的緊張關係爲中國抗戰創造有利條件,雖然最後其期待落空,卻能達到穩定武漢前線部隊軍心的宣傳效果。
針對戰後對於漢奸罪刑的認定,國史館纂修吳淑鳳透過戰後司法院的解釋分析,當時雖然有司法院統一解釋法令,但仍有檢察官或法官未依司法院解釋進行審理的情況,這或許是戰後漢奸審理存在不公的原因之一。
淡江大學助理教授徐浤馨考察戰後臺北軍事法庭的成立過程及其審判戰犯的法源依據表示,當時在臺戰犯審判問題不只是國內問題,也是國際問題,審判程序均要在國際法的規範和國內法的框架下進行,並且受到同盟國(尤其是美國)的影響。不過,中正大學副教授張建俅以戰後廣東地區處理臺籍戰犯狀況指出,在戰後肅奸風氣下,該地區的臺籍戰犯審判不盡合理。
至於戰後初期美國對臺政策的矛盾,政治大學助理教授前田直樹指出,當時美國一方面支持中華民國,但另一方面卻又壓抑其反攻大陸,此一矛盾的原因,在於當時「中國」與「臺灣」之間的關係未曾被明確化。
除了美國之外,國史館協修廖文碩表示,戰後印度拒絕出席舊金山和會前後對臺灣問題的操作,可見美蘇陣營以外的區域國家對臺灣問題採取「不結盟」的戰略考量及應對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