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育兒「外包」…孩子喊陪伴者媽媽 大陸家長承認當父母失職

大陸大學生家教陪伴流動性大。圖/取材自邯鄲新聞網

在工作與家庭中艱難尋找平衡的大陸家長們,將育兒「外包」給像明薇這樣的大學生。這些大學生們陪着孩子做作業、讀繪本、學拼音、捉迷藏、出門玩耍,有時還需要在家中將孩子哄睡。新京報報導,對家長們而言,問題被暫時解決了,但大部分母親卻並未感到安慰。最好的育兒應該是親力親爲的,有受訪者說,「我們當父母是失職的」。

沈未在家鄉帶女兒到兩歲多,才重新回來上班,但母女分開的一年多裡,女兒總是在影片裡「眼淚吧嗒吧嗒掉」。現在把女兒接到身邊,平日的白天,孩子被送到幼稚園,傍晚到家後,她把4小時時間留給女兒,到晚上10點之後再開始工作。

事業、母職難兩全

生活與工作難兩全,陳礪自覺無法再找一份比目前薪資待遇更好的工作;她說,自己已快到互聯網公司的「退休」年紀,趁還能賺到錢的時候多賺一些,等她真的從互聯網公司「退休」,就有大把陪伴孩子的時間。

劉銘自認已爲孩子做出巨大讓步,她在老大出生後換了一份假期更多的工作,將大量精力用在育兒上,但時間仍不夠用。她覺得自己盡力了,「對孩子我一點都不愧疚,我愧疚的是,爲了孩子改變自己事業的軌跡,從我事業的舒適區離開」。

劉銘在工作上見過那些勤奮且做出成績的前輩女性。年輕時,她們不必拿這麼多時間操心孩子,一心撲在事業上,沒人覺得需要爲孩子額外犧牲什麼,而孩子們也都成才了,這是她見到爲數不多、事業與孩子教育雙豐收的典型。她現在快40歲,沒見到身邊哪個同齡人能夠複製前輩的路線:「我覺得一定要捨棄一部分,因爲人的精力就是有限,即使我選擇了很好的外部資源,也需要在前期做大量的統籌、溝通、協調工作。」

劉銘也自我反思,能夠滋生陪伴師這個需求,「是不是還是我們太貪心了,既想要事業,又想讓孩子有高質量的陪伴,所以一定要引入外部力量」。

報導指出,大學生們也有着自己的困惑,長久的陪伴時常模糊了界線;有兩次,文彥直接喊明薇「媽媽」,一次興奮邀請明薇去看自己的畫作,一次是類似的忘情時刻。

明薇一開始以爲自己聽錯了,後來再一次聽到,她確信耳裡傳來的聲音的確是「媽媽」。她感受複雜,傷心、難過也有一絲對孩子的憐憫。她從孩子口中得知,在家庭成員裡,文彥最喜歡爺爺,其次是奶奶,「最不喜歡的就是媽媽」,連家裡的阿姨都比媽媽更親近。

孩子更親保母姐姐

「我可能比不上媽媽養的一隻狗」,文彥說,媽媽曾請假帶狗打疫苗,卻沒有請假參加她的家長會。

從去年底至今,明薇接觸過8個孩子。這些家庭的父母無不以事業爲重,孩子也大多內向。即使她對每個孩子都付出了十足的耐心,內心深處卻始終縈繞着一個想法,「如果是父母親自來帶,效果或許會更好」。

延影和女孩之間的相處也不總是愉快;她在老師、姐姐、朋友和服務者的身分間騰挪,女孩會玩笑似地索要她的手機,爲了將手機牢牢握在自己手裡,女孩在屋子裡跑來跑去,或鑽進牀底,不想被捉到。

延影不想太嚴格:「很嚴的話她會告狀,也會不喜歡你。」延影不想失去這份工作,到最後,她只好嚴肅地告訴孩子:「你再不把手機還給我,我會認真和你媽媽反饋,我明天就不會再來給你上課了。」

家長都清楚,育兒「外包」只是退而求其次的選擇,但大多數人沒有辦法獲得更優解。

請大學生會陪玩,不讓孩子總看電視或手機。圖/取材自潯陽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