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新比心」新住民導覽培力 走讀桃園後站東南亞文化風景
▲桃園市議員張碩芳(穿桃紅背心)出席「將新比心-新住民導覽培力課程」。(圖/李小艾提供)
記者楊淑媛/桃園報導
走出桃園火車站後站,彷彿走進一座東南亞縮影市集-越南河粉、泰式涼拌木瓜、印尼蛋餅、緬甸小吃等異國美食,讓您不用出國,秒到南洋!桃園市議員張碩芳10日表示,日前她出席「將新比心-新住民導覽培力課程」,肯定課程協助許多新住民姐妹,以自身母語與生命故事學習如何成爲導覽員,用腳步與情感連結桃園後站商圈與人羣。
張碩芳說,「將新比心-新住民導覽培力課程」由長年深耕多元文化實踐的「由米整合行銷工作室」主辦。課程於日前舉行,獲得多個在地新住民團體共同響應,吸引來自越南、印尼、泰國、緬甸、中國與香港等地的40位新住民熱情參與。
▲楊禮琳於課程表示:新住民導覽培力,希望以新住民的聲音與觀點,詮釋桃園。(圖/李小艾提供)
課程一開始,學員們便以母語彼此問候,氣氛熱絡、宛如一場濃縮版的文化聯合國。透過講師引導與實作練習,學員們共同學習導覽技巧、文化敘事與跨文化溝通方式,爲後續實地導覽做足準備。
由米整合行銷執行長楊禮琳表示:桃園擁有近20萬名新住民與移工,後站商圈早已成爲他們生活的延伸。這裡有家鄉的語言、味道、風景與記憶。透過這次導覽培力,希望讓姐妹們以自己的聲音與觀點,重新詮釋這片熟悉又熱愛的土地,進一步建立人與地方的文化連結。」
▲▼新住民導覽培力課程,氣氛熱絡。(圖/李小艾提供)
來自越南的陶錦翠分享,她最常假日與親友來後站找家鄉味。「我想用越南語導覽,介紹那些我吃過、買過的店家給在桃園的朋友與越南移工。大家跟着我走,不怕踩雷!」來自緬甸的胡蘭美則以多頁A4筆記密密麻麻記錄下後站商圈的異國店家與文化細節,展現細膩觀察力。她笑說:「這是我們的生活日常,但其實也可以是一種文化分享的開始。」
張碩芳表示:「新住民姐妹離鄉背景,重新適應一個城市,是非常不容易的事。她們不僅爲家庭付出,也在城市中創造經濟與文化價值。社會應該提供更多舞臺,讓她們能發聲、能自信地展示自己的文化。」
桃園市印尼文化交流協會理事長謝努濃說:「希望透過導覽的方式,讓更多人看見並理解穆斯林文化的日常與信仰,也讓印尼朋友更有歸屬感。」;桃園市新住民協會理事長林桂金肯定謝由米整合行銷的用心與各協會夥伴的共同努力,這樣的課程不只是技能培力,更是一種文化賦權,讓新住民姐妹勇敢站上舞臺,成爲文化橋樑。
桃園市車站商圈協會理事長楊慧青指出:「商圈的活絡關鍵在於『人進來』。姐妹們親切導覽,加上溫暖笑容,就是吸引遊客駐足的最大魅力。」楊禮琳表示, 這批完成課程的新住民導覽學員將有機會參與實地導覽實習,爲桃園後站商圈帶來更具人味與文化溫度的探索體驗。從這裡出發,桃園不僅是產業重鎮,更是一座展現多元共融價值的文化新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