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新沂5個公共場館化身暑期育人陣地——家校社協同繪就“繽紛夏日”
近日,江蘇省新沂市博物館的活動室裡熱鬧非凡,封塑機的工作,火箭、輪船、楓葉等等比例壓縮作品躍然紙上——這是“古韻傳承 精彩一夏”系列活動的一幕。
近年來,新沂市教育系統深耕家校社協同育人,通過整合場館資源、設計特色活動,讓家庭、學校、社會形成育人合力。盛夏的新沂,熱浪蒸騰,孩子們奔向“第二課堂”的腳步卻依舊匆匆。全市5個公共場館化身育人陣地,特色活動串聯起孩子們的暑期時光,更讓“家校社協同育人”從理念落地爲可觸可感的實踐。
“這是花廳的古墓羣,裡面藏着遠古時期的愛情宣言,就像咱們今天拓印的圖案,都是古人留下的‘朋友圈’呢!”在新沂市博物館,小小講解員王心宇正拿着話筒,給圍坐成一圈的小朋友們講解文物故事。作爲新沂“繽紛夏日”的核心場館,博物館今年推出了沉浸式體驗活動,讓孩子們在動手實踐中觸摸家鄉的千年文脈。
“以前帶孩子逛博物館,她總說‘看不懂’,現在卻追着問‘花廳遺址的陶罐能煮麪條嗎’。”芳草地小學學生家長王莉娜站在活動室門口,看着女兒專注的側臉,“回家後她抱着歷史課本對照,說要給陶器‘寫說明書’,這種主動探索的勁兒,比報十個補習班都管用。”
博物館負責人指着牆上的活動日曆,上面密密麻麻標註着每場活動的參與人數,“這些數字背後,是孩子們與家鄉歷史的‘雙向奔赴’”。
下午三點的市圖書館,徐瑞悅踮着腳尖把最後一本《昆蟲記》插進“自然科學”區域的縫隙裡。作爲“小小圖書管理員”志願者,她要整理300餘冊圖書,貼標籤、維持秩序。
在“親子共讀”現場,城關小學四年級學生吳雨澤正和媽媽共讀《名人成長傳記》。“讀到曹雪芹在草房裡寫作那段,突然明白‘堅持’兩個字的分量。”吳雨澤邊說邊在筆記本上畫着簡筆畫,畫中一個少年在油燈下看書,旁邊寫着“向優秀的人學習”。
圖書館工作人員介紹,今年暑期到館人數比去年同期增長140%,借閱量突破2萬冊。“我們特意設計了‘圖書漂流’活動。”他拿起一本《海底兩萬裡》,扉頁上貼着七張不同顏色的標籤,“圖書館不只是收藏圖書的地方,還是各種觀點碰撞、生長的地方。”
暑期的傍晚時分,科技館的創客工坊裡依舊熱火朝天。“大家注意看,齒輪的咬合角度會影響機械臂的抓取力度!”指導老師正在演示機械裝置的原理。城關小學四年級學生趙子奕舉着自己組裝的“簡易起重機”,激動地喊:“老師,我的起重機吊起來三個螺母!”
新沂市科技館暑期推出小志願者服務崗位和科普活動,通過寓教於樂的方式提升青少年的科學素養和實踐能力。科技館相關負責人馬星說:“孩子們通過實踐操作,會直觀理解科學原理,比在課堂上記十遍公式都深刻。”
“我們要引導家長關注家社校協同育人‘教聯體’工作,讓家長從帶孩子補充學科知識的思想中轉變過來,帶領孩子多角度發展。”新沂市教育局黨建辦負責人李玲說,“‘繽紛夏日’不是簡單的活動堆砌,而是家校社協同育人的‘試驗田’。”(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特約通訊員 趙建)
作者:趙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