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南京:外來“村長”念好“當地經”,鄉村遍開科技花

(原標題:江蘇南京:外來“村長”念好“當地經”,鄉村遍開科技花)

“我希望用三五年時間,慢慢在村子裡做起月季產業、鮮花產業,讓大家都知道南京有個月季村、鮮花村。”

這是南京農業大學園藝學院觀賞園藝專業副教授劉金義新許的“小願望”。去年夏天,他成了棲霞區八卦洲街道中橋村的“科技村長”,負責爲村子發展月季等庭院經濟提供技術和市場信息方面的支持。今年春天,10戶村民院子裡的月季競相綻放,紅似火焰、粉若雲霞、黃如金箔,已在周邊小有名氣。

這不僅是個人選擇,更是棲霞區推行“科技村長”機制下10位專家教授奔赴10個鄉村的生動縮影。過去一年,在“科技村長”“文化委員”們的指導下,外沙村獲評全國城鄉社區高質量發展幸福家園行動共建社區,校地共建的百合研究基地產業規模近400畝,平均年產值達2000萬元;廣志路社區入選省級社區教育特色品牌建設項目,堯新社區“完整社區”經驗獲《南京調研》介紹推廣。

教授當上“村長”,鄉村奔赴“花路”

“其實挺慚愧,月季產業少說還得好幾年才能見到實實在在的成效。但請大夥兒放心,這過程我肯定一步不落地陪着大家幹,哪怕將來‘科技村長’任期到了,該操心的、該搭把手的,都不會耽誤。”在中橋村村委會,劉金義面對村民態度懇切又篤定。

其實,這事已經在劉金義心裡盤算好一陣子了。

劉金義曾是科技鎮長團團員,就在棲霞區八卦洲街道掛職。2023年,他依託南農的研發基地,牽線搭橋組織業界在街道辦了個月季展,附近村民每天都來基地參觀,誇讚月季“種得漂亮”。

“大家原來對月季這麼感興趣。”劉金義說,當時自己心裡就有個念頭:月季容易種植、市場也大,是不是可以引導推動當地村民廣泛種植月季?

忙裡抽空,劉金義用業餘時間把街道幾個村子跑了個遍,發現中橋村分佈在河道沿岸的一排民房建築非常有特點,“像鄉間小別墅一樣,家家戶戶都有小院子,門前又是河流,裝修一下就很有潛力。甚至我發現,已經有村民把房子租給康養機構了。如果能結合美麗庭院打造,一定更有市場。”

心裡有數後,劉金義就着手準備方案,儘管那時他的科技鎮長團任期已結束,“掛不掛職,都不影響做事。”結果,這廂剛準備就緒,那頭,中橋村黨委書記陳永強就帶着“科技村長”實施方案上門了。

很快,中橋村就選取了10戶庭院經濟示範戶,由劉金義組織南農師生定期開展培訓,手把手傳授花卉種植技能。村民劉應能就是其中之一。

“以前種月季是自己的愛好,現在村裡出錢給我們買盆栽、花架,還有南農教授提供種苗和技術指導。今年花開得特別好,還有鄰居要找我買種苗呢!”提起“科技村長”,劉應能拍手稱讚,“劉教授這個‘村長’當得不錯,後面我還跟着幹。”

“新村長”各顯神通,破解基層“人才之渴”

劉教授和“就職”的中橋村早有聯繫,其他村子和社區怎麼選“新村長”?

棲霞區的做法是因地制宜、按需就地取“才”——棲霞區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介紹,區委組織部廣泛調研了街道、社區(村)需求,列出所需人才類型或特點、期望幫扶目標、是否有合作或意向人選及相關信息,逐項填空。之後結合調研情況,再按實際與轄區高校商請推薦人選。

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數碼藝術學院副院長魏硯雨,便是西崗街道廣志路社區看中的“文化委員”。

“我們與轄區內幾所學校始終保持着良好合作,由學校爲社區提供課程服務,不過目前課程多是零散開展,尚未形成連貫的體系。”廣志路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李陽開門見山、提出需求,“魏院長是首批‘江蘇高校銀齡學習中心’負責人,以前和我們合作過‘合唱表演’培訓班。我們希望她能來助力社區搭建一套像學校課程表那樣規範、系統的課程體系。”

如今,廣志路社區黨羣服務中心早已成了周邊居民眼裡名副其實的“第二課堂”,從筆墨飄香的書法課,到前沿有趣的AI科普;從舒展身心的八段錦,到活力滿滿的夜間減肥操;從手機攝影的實用技巧,到焊接入門的實踐體驗……各類課程應有盡有,任居民按需挑選。

更難得的是,這些課程絕非蜻蜓點水式的體驗,每一門都紮紮實實排了十幾甚至20多課時。據統計,通過資源整合,魏硯雨已爲廣志路社區送去成人課程70門次,覆蓋學員7500人次;青少年課程110門次,覆蓋學員17280人次。

“等天氣涼快一點,我們還準備開設無人機課程。前兩天高校老師已經發來了課程初步編排表。AIGC應用青少年、老年人方面的教材也在着手準備。”李陽笑着說。當天,他辦公室隔壁的教室正開着暑託班的閱讀課,稚嫩又清亮的誦讀聲時不時飄過來。

除了劉金義、魏硯雨,八卦洲街道外沙村“文化村長”、南京大學社會學院教授閔學勤培育“洲尚外婆”團隊,創建村級議事協商品牌,讓村級議事協商有效服務基層治理;樺墅村“文化村長”、南京體育學院體育產業與休閒學院黨總支書記王進,推動全國山地自行車錦標賽、江蘇省自行車訓練基地“入村”,開闢鄉村體育新賽道……

賦能賦責,助外來“村長”念好“當地經”

江蘇省農業科學院、國家小麥產業技術體系南京綜合試驗站研究員張鵬,今年申報了一個稻麥(油)輪作單產提升項目,項目實施地點選中了棲霞區龍潭街道南中村,涉及7個大戶1086畝土地。項目實施後,張鵬牽頭成立了稻、麥、油菜、植物保護等專家服務團隊,通過現場技術指導、農民培訓等措施,提高種植大戶科學種糧水平,提升糧食產量。

面對專家們的熱心服務,南中村黨委委員、村委會副主任陳昌維看在眼裡,喜在心頭,轉天就找上了村黨委書記,“今年的‘科技村長’,我們向區委組織部推薦張老師吧?這畝產提升可是事關糧食生產和村民口袋的大事,還是得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啊。”

數日後,張鵬收到了南中村的“邀請函”,“作爲一名農業工作者,應該將論文寫在大地上,運用自己的知識切實幫助村民提高種植效益。我非常高興有這個機會繼續爲南中村貢獻自己的力量。”

專業技能人才到村任“村長”,紮根鄉野、各展所長,是一種新嘗試,不僅促進了鄉村經濟發展,也實現了人才資源的有效配置。而如何建立長期合作機制、實實在在發揮出“新村長”的作用,是棲霞區當前正在做的課題。

“我們要的不是掛名幹部,而是實實在在的,能發現痛點、能整合資源、能落地變現、能帶富鄉親的實戰派。對於這樣的‘村長’,棲霞採取賦能、賦責等舉措給予支持和關心關愛。”棲霞區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表示。

賦能,區委組織部對科技(文化)村長(委員)按照一定標準每年安排專項工作經費,街道黨工委對照標準配套執行,幫助解決生活實際困難和後顧之憂等,共同保證對專業人才的支持力度。

賦責,區委組織部全程跟蹤瞭解科技(文化)村長(委員)履職情況,對錶現突出、羣衆公認的予以重點關注,以適當方式反饋派出單位;並聯合區委社會工作部、區農業農村局加強調研督促,及時發現和解決有關問題。對於科技(文化)村長(委員)先進典型,及時總結好經驗好做法,營造擔當作爲、幹事創業良好氛圍。

同樣,對“新村長”而言,這份職務不僅是榮譽加冕,更意味着沉甸甸的責任——唯有錨定村民急難愁盼,把每一項舉措都化作“紮根泥土的耕耘”,讓惠民項目結出實實在在的果實,才能不負這份信任。

當“新村長”在鄉村沃土上收穫事業,當百姓在民生改善中觸摸幸福,當鄉村在人才賦能下煥發活力,“科技村長”機制的價值便愈發清晰——不僅是破解鄉村人才瓶頸的創新實踐,更鋪就了一條人才與鄉村雙向奔赴、共興共榮的康莊大道。

南京日報/紫金山新聞記者 張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