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各地開展清明集體公祭和殯葬開放日活動
原題:各地開展清明集體公祭和殯葬開放日活動 ——
探訪“人生終點站”,共築生態歸途
“以前一直很害怕談死亡,今天來探訪後,觀念有了很大轉變。”3月28日下午,市民吳鵬在參加南京市殯葬開放日活動後由衷地說,少花錢、少佔地、少污染、少耗資源,這樣推行綠色殯葬,做到了潤物無聲。
楊花欲雪,又至清明。連日來,江蘇多地舉辦節地生態葬集體安葬儀式,南京、蘇州、鎮江等地還舉辦殯葬開放日活動,用綠色生命禮儀引導移風易俗。
人生終點站,和想象的不一樣
當生命消逝,殯儀館就是人生的終點站,遺體經冷藏、化妝、火化,最後化爲骨灰,或撒向江河湖海,或掩埋黃土……活動中,80多位市民、媒體代表應邀參觀南京殯儀館。減項、降費、優服務,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現場環節,讓公衆感受到這個特殊行業的溫度。
“過去對殯葬行業有忌諱,這次社區發佈信息後,我們老夫妻倆決定過來看看殯儀館的工作流程,也看看將來的歸宿。”家住南京市玄武區的趙閩告訴記者。
殯葬服務的定價依據是什麼?惠民政策有哪些?面對疑問,講解員一一詳釋,通過服務項目數量與收費前後對比,讓市民更加清晰地瞭解殯葬惠民便民舉措,展示殯葬行業的公益屬性。在遺體告別廳,一簇簇鮮花擺放有序;20多間守靈房,佈置得溫馨素雅……講解員詳細介紹殯儀各類業務的服務內容、辦理程序和惠民政策。隨着參觀的進行,市民疑慮逐漸消除。
“親人‘身後事’不知道怎麼辦、多頭跑、時間長,如何讓羣衆的‘傷心事、煩心事’辦得‘寬心、舒心、暖心’?我們打造了96444大數據平臺,一個電話或登錄公衆號,就能辦理全流程服務。”南京殯儀館業務接待部副部長劉琦介紹,近幾年,在線辦理殯葬業務的市民越來越多。
此次殯葬開放日的另一個重點,是帶領市民看節地生態葬區。走進南京城市公益性骨灰紀念堂,市民們發現,這裡環境並不陰暗逼仄,櫃體面板上的松鶴圖畫寓意美好。
工作人員給家屬發放一張“追思卡”,帶有電子芯片,家屬可憑卡打開格位外門,透過內門玻璃看到親人的骨灰盒,這一人性化設計能更好地寄託哀思,慰藉心理。
“爲滿足非涉農區居民基本喪葬需求,我們充分利用殯儀館紀念環原有場地,將其改造成城市公益性骨灰堂,並命名爲‘寧思園’,這裡總計規劃格位3萬個。”南京殯儀館紀念環副部長史俊紅介紹。
據統計,自2024年1月1日開放至今,南京殯儀館紀念環已累計接待辦理骨灰免費安放業務近8000戶。
當天,在西天寺和功德園兩家墓園的節地生態葬區,市民們瞭解到江葬、樹葬、花壇葬等生態葬式在生態環保、節約土地方面的優勢。家住雨花臺區的市民陳威赫感嘆道,與自然融爲一體,生命的終點化作滋養萬物的春泥,是落葉歸根的另一種美好詮釋。
南京雨花臺功德園的相關負責人姜舟介紹,墓園推出的桂花樹生態葬、雨花石花壇葬、節地壁葬的去化率達60%。過去一畝地只能建造240個傳統墓穴,現在900平方米的圍牆式花園就能打造3000多個墓穴。其中最大的桂花生態葬區,已有近萬人長眠於此。節地葬法對人均耕地不足1畝的江蘇來說,尤其珍貴。
“選擇南京功德園的市民,70%以上會選生態墓。噴泉、花草、園林,這裡就像一座人文紀念園,我們看到傅抱石的藝術墓就在身旁,看到每一個人的最終歸宿都被綠植環抱,沒有恐懼,只有欣慰。”姜舟介紹時,身邊的市民感慨萬千。
情歸江海,造福子孫後代
3月26日清晨,隨着陣陣汽笛長鳴,海葬輪船緩緩駛離上海吳淞客運碼頭,由蘇州市組織的第九次海葬公祭在這裡舉行。在親人的陪伴下,101位逝者與大海同眠。
輪船進入海域,伴隨悠揚樂聲,家屬追思默哀、點燭祈福、鞠躬告別。大家登上甲板,將逝者骨灰連同芬芳的花瓣一起撒入海域,融入浩瀚無垠的大海。伴隨浪花的輕語和海風的撫慰,思念隨大海永恆,生命與自然共生。
逝者家屬顧平說:“我來送別我的妹妹和妹夫。我們家族非常支持綠色殯葬,真正的紀念在心裡。我自己百年之後也會選擇同樣的方式,我還想把遺體捐獻給社會作貢獻。”逝者家屬朱耀度表示,爲國家省地,爲家庭省錢,讓親情延續的綠色殯葬方式,親屬們都很支持。
自2012年首次舉辦骨灰海葬公祭以來,蘇州已先後有483名逝者魂歸大海。逝者姓名也都鐫刻在當地公墓的海葬紀念碑上,供家屬祭掃。
“海葬是最徹底的生態葬,但讓更多人接受,還需要漫長過程。”蘇州市民政局社會事務處處長成浩介紹,當地按照每例2000元給予生態葬補貼。讓逝者與青山綠水相伴、迴歸自然,正成爲越來越多人的選擇。
殯葬改革邁小步、不停步。“經過多年努力,南京已有超過5萬人選擇生態葬,15.52萬人選擇骨灰堂安放,綠色環保生態理念漸入人心。”南京市殯葬改革辦公室相關負責人郭龍表示,土地越來越緊張,節地葬、生態葬將是未來發展方向。
“墓隱於林”,複合利用更節地
走進鎮江丹陽追思園,只見植被茂密,綠樹成蔭。人們的第一感受——這裡不是墓園,而是公園。事實上,這62畝林地曾經是歷史上形成的“老墳山”,屬於“低效林”,林區雜樹叢生,存在村民散埋亂葬現象。如今作爲農村公益性公墓,“墓隱於林”,複合利用,山林得到更好保護。
據悉,全省16個縣(市、區)正開展林地、草地和公益性生態安葬地複合利用試點,尋找綠色生態殯葬新路徑。如今,在江蘇農村,遠看是樹林、近看是墓園的轉型改造越來越多。
丹陽市橫塘鎮曹莊村村民楊木生介紹,公益性公墓不收村民費用,過去掃墓一身泥,現在環境好多了,還沒有經濟負擔。
丹陽市民政局副局長張偉平表示,建墓不見墓,原來農村墓碑都是豎碑,現在林地墓地結合使用,用花壇葬的方式進行安置,從外觀上看根本不像墓地。整體環境有了改善,傳統墓園的感覺沒有了,掃墓環境更優美,服務也更人性化。
目前,蘇州、無錫、南通等多地傳統墓園已經關園。從土葬到火葬是殯葬改革的“一次革命”,江蘇用50年完成。今後,如果仍是人人都選擇墓葬,勢必導致高價墓地、祭掃擁堵的困局愈演愈烈。被稱爲殯葬改革“二次革命”的生態葬勢在必行。早在2017年,江蘇就被確定爲全國第一批殯葬改革試點單位,13個設區市、所有縣(市、區)均出臺生態葬獎補激勵機制。全省已建生態墓園近千處,可提供160多萬個節地生態葬墓位。在全社會的持續倡導鼓勵下,“十四五”以來,全省採取生態葬法已有3萬多例。
以生命致敬生命,以溫暖療愈哀傷,注重生命禮儀,將是綠色殯葬的終極目標。(唐 悅)
來源:新華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