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常州多維發力創新宣傳民法典 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融入百姓生活

法治日報記者 丁國鋒 許瑤蕾

法治日報通訊員 張楊

7月6日晚,江蘇省常州市新北區薛家鎮全民健身中心座無虛席,大屏幕上呈現的是常州對陣淮安的“蘇超”賽事。與精彩賽事同樣吸引人的,是薛家司法所創新推出的“賽事普法”活動:賽前互動區展示“倒票違法”等警示案例;中場休息時開展法律知識問答;賽後設置諮詢臺解答實際問題。這種“嵌入式”普法新模式,實現了羣衆“看一場球賽,學一堂法律課”的雙重收穫。

這僅是常州市持續開展民法典宣傳活動的一個生動剪影。從社區裡別開生面的“賽事普法”到校園中寓教於樂的普法遊戲,從田間地頭的“板凳課堂”再到企業車間的“法治體檢”,今年以來,常州市司法行政系統用有溫度、接地氣的普法實踐,讓民法典這部“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更好地融入百姓生活,成爲行動指南。

豐富形式

“大媽跳舞響震天,影響學生做作業,相鄰權裡找答案,小聲點!”在鐘樓區五星街道活動中心,社區“法律明白人”自編自演的《民法典三句半》,用詼諧押韻的段子解讀法律條文,贏得陣陣喝彩。

常州突破傳統普法模式,善用羣衆喜聞樂見的方式講述法治故事。

金壇區朱莊社區將新編法治錫劇《離婚冷靜期》搬上舞臺,“三十日冷靜莫衝動,百年修得同船渡”等戲文引得老戲迷頻頻叫好;溧陽市戴埠鎮法治文藝晚會上的小品《樓上樓下》,生動演繹物權編相關規定,讓法律知識隨傳統藝術浸潤人心。

“通過三句半、小品、戲劇等方式把法律條文說出來、唱出來,老百姓聽得懂記得住。”常州市司法局普法與依法治理處處長錢小鋒說。

沉浸式體驗增強普法吸引力。常州經開區將法治飛行棋、法治“華容道”等趣味遊戲融入校園活動;武進區石墨烯小鎮在烯望青年社區裡,將法治元素融入乒乓球、桌球、投壺等運動,讓年輕人在遊戲中掌握侵權責任等實用知識。

線上線下聯動,跑出了普法宣傳“加速度”。溧陽市每月播出《我執法 我普法》節目,在“溧企聯”微信小程序上展播民法典宣傳視頻和涉企法律法規知識;天寧區打造“美好生活 法典相伴”主題普法宣傳矩陣,通過“視聽講演”四位一體模式開展法治宣傳。

普法潤企

常州某跨境電商企業曾遭遇商標在中國大陸及歐盟被英國註冊人惡意搶注的困境,磋商未果導致產品在亞馬遜下架,這一典型案例被編入《常州跨境電商知識產權保護指引30問(2025版)》的首篇。這份被企業稱爲“出海生存手冊”的指引,讓非專業人士也能輕鬆看懂,今年5月發佈以來電子版下載量突破萬次。

以民法典宣傳月爲契機,常州市級相關部門密集開展“送法暖企”活動。鐘樓區司法局在聯東U谷產業園區設立“法律服務驛站”,每週安排律師駐點服務;新北區司法局聯合區總工會、區人社局等部門走進常州創意產業園區,爲園區企業和職工送上“法治禮包”。

針對蓬勃發展的新業態,常州市創新推出“派送式”普法新模式。近日,鐘樓區五星街道開展“以法護‘新’”行動——鐘樓區司法局局長孫忠偉爲快遞小哥現場佩戴“法治派送員”胸牌,並送上普法宣傳材料,首批100名“法治派送員”預計每月可覆蓋轄區萬餘戶家庭,普法觸達率將極大提升。

“法治宣傳在優化營商環境中發揮着基礎性、先導性和保障性作用。”錢小鋒介紹說,今年全市將深入推進“法治化營商環境優化提升”專項普法行動,聯合多部門開展安全生產、勞動用工等專項普法活動,通過“法治體檢+定製培訓+跨部門協作”模式,幫助企業系統性防範法律風險,助力優化法治化營商環境。

法治惠民

遙觀鎮民法典主題公園,作爲常州經開區首個民法典主題公園,與“宋劍湖德法文化風光帶”、省級法治文化廣場等法治陣地連點成片,構築起環宋劍湖法治文化宣傳的全新矩陣。

如今在常州,法治風景信步可尋,民法典元素躍然于山水之間。全市以羣衆法治需求爲導向,精心打造和提檔升級了147個公益法治文化陣地,包括法治公園、街區、廣場、小院、長廊、步道等,其中專門宣傳民法典的佔比達五分之一。

基層普法網絡也日益完善。鐘樓區五星街道發佈“法治服務地圖”,將多個法治服務點位“串珠成鏈”,實現資源可視化、服務場景化、成果可量化;新北區薛家鎮利用公共空間打造“普法文化牆”和“反詐蔬菜攤”,讓法治宣傳“看得見、摸得着”。

打通普法“最後一公里”,“法律明白人”功不可沒。“3樓漏水到1樓,找2樓還是找3樓索賠?”“兒子受騙,房子被低價抵債,怎麼辦?”在慼墅堰街道東方社區,居民遇到令人撓頭的法律問題,首先想到的就是“法律明白人”張廣寧。全市1.07萬名像張廣寧這樣的“法律明白人”,用“土專家”的身份講“大白話”,使法律條文變得通俗易懂。

民法典施行五年來,已在常州這片熱土上深深紮根。

據統計,今年以來,常州市共開展各類法治宣傳活動、講座500餘場,發放普法宣傳資料40餘萬份,張貼、懸掛、滾動播放法治標語、海報20萬餘條次,開展法治文藝演出活動80餘場次,覆蓋職工、羣衆300萬人次,全社會法治意識得到進一步提升。

“當法治成爲城市治理的底色、百姓生活的亮色、創新發展的特色,民生幸福就有了最堅實的保障,城市文明就獲得了最持久的力量。”常州市司法局局長陳躍峰說。

來源:法治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