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常熟爭當人才“最佳合夥人”
新華日報記者 韓雷
7月10日,一年一度的蘇州國際精英創業周如約而至。作爲分會場,常熟拿出最高禮遇,招待來自“十六方”的人才。校地企資源協同發力、創新要素高效配置、人才新政重磅出臺,既彰顯了“江南福地”四方輻輳的開放格局,也傳遞出招賢納士的拳拳誠意。
精英創業,“業”是待開墾的疆土,“英”則是拓荒的引擎。在人才是第一資源的時代,招商引資工作最終要落到招才引智的感召力和吸引力上。常熟始終聚焦“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爲青年人打造比其他城市“先懂你”“更懂你”的安居場景和科創空間,爭當人才創新創業的“最佳合夥人”。
城市與人才的“雙向奔赴”
截至目前,常熟全市人才總量達47萬人,其中高層次人才總量4.5萬人,工程技術人才24.4萬人。今年6月發佈的《激活城市年輕力——江蘇青年發展型城市研究報告》顯示,常熟青年常住人口占比27.22%,位居全省第二位。
人才用實際行動爲常熟的發展生態投了贊成票。這種人才與城市的雙向奔赴,既是一種互信的體現,也爲雙方成爲“合夥人”奠定了基礎。在蘇州國際精英創業周常熟分會場活動上,胡潤U30中國創業先鋒成長基地揭牌成立,並邀請國內外知名的投資機構和企業家代表擔任“U30中國創業導師”,爲青年創業者“培土”“澆水”“積肥”。
今年5月,常熟與胡潤百富聯合發佈《2024常熟昆承湖·胡潤U30中國創業先鋒》榜單。這份最新的榜單中,131位青年才俊的創業企業平均價值達2.8億元人民幣,其中有11家企業價值上億美金。
胡潤集團董事長兼首席調研官胡潤表示,在常熟成立中國創業先鋒成長基地,就是要持續跟蹤好上榜企業及關聯企業,同時搭建優質項目溝通對接渠道,幫助常熟引進一批產業賽道新、科技含量高、發展後勁足、市場前景好的高成長性項目。
有科技創新,纔可能贏得未來。常熟始終牢牢把握創新發展的主動權,大力投資於人才,通過科技創新加速推動產業升級和轉型,開闢經濟增長新領域,打造城市發展新優勢。
現場,舉行了人才代表授牌儀式。江蘇爍範智能裝備有限公司董事長翁孝清獲評2025年常熟市“昆承英才”科技創新創業領軍人才。他回憶,作爲一家科技型公司,前期的生產經營確實存在一些困難,常熟對企業在產業配套、生產廠房等多方面的支持與幫助,讓企業在過去兩年得到了飛速的成長與發展。
該公司擁有領先的拉伸設備技術,擁有多項首臺套和設備研發專利,主要提供薄膜基膜等設備及整體方案。初到常熟時,企業主攻鋰電池隔膜自動化設備,如今除了在這一產品上實現從7微米到5微米的技術迭代,還拓展到光學膜、電容膜等更多的產品應用場景。“在保證強度的同時,將隔膜做薄,這是核心的技術難點,目前在這一方面我們已經實現自主可控。”翁孝清介紹,公司落地常熟三年間,從最初的1億元銷售額,到目前已經實現翻倍增長,今年已鎖定訂單量6億元。
吸引人才關注常熟、來到常熟、留在常熟,常熟充分表露出了自己的情真意切。企業引進人才計稅薪酬超過80萬元的,可直接認定爲“昆承英才”高層次人才;企業建設高能級創新載體的給予最高2億元的專項支持;設立“引才伯樂獎”,對招才引智成效突出的給予“昆承英才”自主評價權或舉薦權……當天,常熟發佈了《關於進一步深化產才融合 推動人才友好型城市建設的若干措施》,爲人才來常發展再添一道保障。
多元協同構建創新矩陣
常熟不僅在人才政策上發力,還搭建了多元協同的創新矩陣。從“合夥人”成爲“最佳合夥人”,城市更要懂得企業和人才在發展中的痛點,進而提供精準的政策支撐。
前不久,小米YU7車型發佈,銷量持續攀升,爲新能源汽車市場帶來新一輪熱潮,標誌着碳纖維汽車應用成功突破“貴族化”桎梏,邁入月銷萬輛級車型市場。據瞭解,這款汽車中使用的碳纖維零部件來自常熟的江蘇亨睿碳纖維科技有限公司。
隨着市場持續釋放的迫切需求和顯著下探的產品成本,大量碳纖維回收和再利用問題越來越受到關注。“我國碳纖維產業鏈佈局,長期面臨着‘上游原料集中、中游加工薄弱’的結構性挑戰,加工成型作爲連接原材料與終端應用的中端環節,存在顯著技術斷層。”江蘇亨睿碳纖維科技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說。
在此次蘇州國際精英創業周常熟分會場上,院士與江蘇亨睿碳纖維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共建的江蘇省院士專家(企業)創新中心平臺正式揭牌。雙方共同響應國家綠色循環經濟的發展需求,發揮各自優勢,致力於碳纖維複合材料回收、再利用技術的研究、試驗及產業化,解決全球汽車、航空、風電等多行業領域內碳纖維複合材料廢料難以處理的問題,推動行業低碳、綠色發展。
活動現場還舉行了先進海洋技術與裝備測試認證聯合實驗室、上海交大·常熟新材料中心、國家級博士後科研工作站等創新平臺載體揭牌儀式。
常熟此舉旨在構建覆蓋創新全週期的產業生態系統。從縱向上看,這些平臺覆蓋基礎研究、技術熟化、標準認證、企業研發等標準認證領域。
江蘇亨通華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攜手中國信通院泰爾系統實驗室,共同成立先進海洋技術與裝備測試認證聯合實驗室。該實驗室致力於構建海洋信息技術領域的高水平科技創新與產業公共服務平臺,並確立了打造國際海底光纜通用接續測試平臺的遠景目標。實驗室將爲長三角地區乃至全國的海洋信息技術產業鏈相關企業及用戶,提供全面的第三方檢測服務,涵蓋海洋信息技術領域的裝備、材料、元器件、系統等產品的檢測認證、驗收服務,以及技術攻關、中試驗證、標準規範制定等全方位技術支持。
從橫向來看,政府搭建平臺框架,市場主導運營,確保資源高效配置與市場化落地能力。專業人士認爲,這種模式本質上解決的是創新資源碎片化問題,爲有技術的高校增加市場嗅覺,爲有需求的企業提升研發能力,爲有資金資源的政府實施精準投放。
正如今年3月常熟市組織工作會議所提出的,突出“資源集成、市場驅動、服務協同”,更高水平推進人才福地建設,錨定最佳路徑招引人才,打造最好平臺集聚人才,配置最全要素成就人才,營造最優生態擁抱人才。
全方位營造人才發展生態
常言道,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合夥人”也是一樣。常熟全力以赴不斷營造良好的人才生態,其核心訴求便是讓人才安心放心地投入到科技創新中。
當天,常熟發投公司聯合各板塊發起設立總規模3億元的“常創人才基金二期”,並獲得蘇州百億人才基金的支持。
據瞭解,“常創人才基金二期”堅持“投早投小投科創”,突出科技引領和產業扶持,深化服務人才項目和科技招商,加大對青年人才創業的支持,並積極引導社會資本共同參與,推動常熟新質生產力快速發展。在投資領域上,基金將重點聚焦人工智能賽道,同時深度覆蓋蘇州“1030”戰略性新興產業,助推關鍵技術突破與產業生態構建。
同時,爲進一步優化常熟市創新創業生態,促進資本、人才及項目的深度融合,推動產業升級和經濟高質量發展,常熟還成立創投聯盟,首批匯聚22家創投機構、產業資本以及金融服務機構,搭建資源共享、合作共贏的交流與合作平臺,實現人才鏈、產業鏈、資金鍊的有機銜接。“我們身處AI推動科技革命的浪潮之中,會更加關注科技在與產業相結合中產生的投資機會。”作爲聯盟的一員,華映資本創始管理合夥人季薇認爲,科技的發展要真正成爲經濟的推動力,必須和產業、資本結合起來。
除了金融資本的支撐,常熟還成立了高層次人才一站式服務中心,彙集全市人才服務資源,爲常熟市級及以上人才提供綜合、高效的人才服務,實現“一站式受理、一站式辦結”;同時,發佈5個青年發展型街區,集成多元惠青服務,吸引更多青年來常安居樂業。
常熟不斷自主培育產業發展所需的各類人才。7月4日,“智匯蒼穹”常熟低空經濟產業人才高質量發展推進會舉行。現場,常熟市低空飛行器應用公共實訓基地、江蘇省低空產業檢測聯盟一站式培訓基地分別揭牌。中國航空器擁有者及駕駛員協會(AOPA)秘書長陳國華表示,常熟是發展低空經濟的沃土,協會將助力常熟開展無人機操控員、適航認證工程師等緊缺人才培訓,提供課程體系與認證支持,推動常熟在低空人才引進激勵、職稱評定、跨境流動等領域先行先試,打造長三角人才政策創新樣板。
常熟就像一位“懂理想、會陪伴”的知己,通過產業創新爲人才搭建施展才華的舞臺,憑藉完善的政策服務爲人才提供全方位的支持,讓城市成爲人才實現夢想的“最佳合夥人”。
來源:新華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