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盧市府擴大人才交流 學者盛讚的「城市治理專家」今調臺中
臺北市都發局專任委員林芝羽今天商調臺中市政府捷運工程局專委,學者林子平盛讚她是具前瞻視野的城市治理專才。記者林佳彣/攝影
臺北、臺中合作愈發緊密,尤其中市府今年成立捷運工程局,兩市長更籤署中捷藍線MOU。今天台北市都發局專門委員林芝羽商調臺中市政府捷運工程局專委,她承諾將延續北市經驗、貢獻故鄉;學者盛讚她是具前瞻視野的城市治理專才。
林芝羽任職北市府23年,起初3年服務於建管處建照科,發照往往須1至數月不等時間,她曾創下一天發照紀錄。後來,林芝羽轉任都發局都市設計科,從基層做起,一路爬升至科長,再升任專委,期間成爲北市2024年推出降溫城市政策的幕後推手之一。
「都發局時任局長王玉芬委託我擔任城市降溫專案整合的負責人」,林芝羽提及,這是從規畫角度提出氣候調適政策,考量因素包含實務與政策面的結合、哪些局處能達到目標等,而她必須把府級想法、市政方向考慮在先,再從科學數據、後續操作方式去找出一個大家都能理解的共識。
林芝羽的專業在於都市設計、都市規畫、建築設計等等,在北市府服務超過20載,經手西區門戶計劃、東區空橋及生態廊道專案、東區商圈再造,磨練協調組織能力,更重要的是能解決問題,「面對不同局處各自本位主義時,我們如何協調出大家能夠接受的方案」,她強調降溫城市是需要市府多個局處一起努力達成的政策目標。
她說,要成就公共利益絕對沒辦法憑一個人的力量。民間的支持與專業往往是一個政策成就與否的關鍵。以降溫政策爲例,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特聘教授林子平率領的研究室科學數據基礎,加上貳本團隊在規畫上的專業整合,政策推動纔能有堅強的後盾往前。
「這次做出離開的決定,對我來說真的很不容易」,林芝羽自我期許沒框架,也認爲辛苦但開心的工作環境很重要,工作上的願景更是一股強大動力,自己一直珍惜北市非常優秀的資源及平臺,也從中成長不少。
林芝羽坦言,自己想做一個不被定義的人,長遠來看,臺中捷運七線齊發的規畫機會,在都市尺度及彈性上更有希望,臺中市政府也給予一個信任的環境,讓她能持續累積經驗與影響力。
臺中人的林芝羽說,在北市服務多年,不論法令基礎、不同部門的溝通協調等能力,確實蹲了一定的馬步;此次返鄉服務,雖然職等及條件與臺北市不相上下,但延續臺北市經驗、貢獻故鄉是一件非常光榮的事情,她盼能在橫跨都市設計、建管、土地徵收等多項議題的捷運線規畫發揮專才。
曾與北市府、中市府合作相關議題的林子平說,林芝羽是具前瞻視野的城市治理專才,曾領導臺北市「體感降溫2°C」專案,開創以人體感受爲核心的都市降溫政策,堪稱全臺首例。她長期關注微氣候與空間介入的結合,善於整合都市設計、環境科學與政策工具,提出具體而可行的綠化與遮蔭策略。
他認爲,林芝羽此刻加入臺中市捷運工程局,正值七線齊發的轉型關鍵期,不僅爲交通建設注入更完整的環境視角,也有助提升捷運沿線的通勤舒適度與城市韌性。
林子平表示,林芝羽的到任象徵臺中市在重大公共建設中,主動導入氣候調適與永續城市的治理觀,展現從硬體建設走向軟實力整合的決心;她的加入,不只是專業補位,更是城市升級的催化劑,備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