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力量織成翼 把情誼繪成虹
六年,在歷史的長河中,不過是浪花一朵,但對於深圳市和尋烏縣支援合作的歷程來說,卻是一段波瀾壯闊、催人奮進的凱歌。
時間追溯到2013年,帶着“讓老區人民過上富裕幸福的生活”的殷切期望,《中央國家機關及有關單位對口支援贛南等原中央蘇區實施方案》明確由中央宣傳部對口支援尋烏縣。
2018年5月,在中央宣傳部的高位推動下,尋烏縣與深圳市牽手結緣。
2019年1月,尋烏縣與深圳市正式建立支援合作關係,拉開了“特區+老區”攜手共進的發展序幕。
東風浩蕩,南風送暖。
六年來,從集中幫扶到常態助力,尋烏縣已與深圳市和龍崗區52個市直、區直單位,以及11個街道、5家國企、96個社區(股份公司)建立起全方位、多層次開放合作體系,帶動兩地各單位、各部門交流超600批次5000餘人;
六年來,從山區思維到灣區思維,尋烏縣出臺14個專項對標深圳實施方案,提出160餘項對標提升措施,先後選派138名幹部、345名教師、88名醫護人員赴深圳跟崗學習,併成立1個駐深流動黨員黨支部;
六年來,從單向輸血到雙向賦能,尋烏縣17家優質企業入駐“圳幫扶”平臺,認證“圳品”數量達14個,建成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供應基地7家;
六年來,從項目援建到全面合作,深圳先後投入各類幫扶資金5.15億元,幫扶尋烏縣實施基礎設施、產業、教育、文旅、醫療等領域重大項目130餘個。
六年支援合作,六年突破發展。尋烏縣按照“思想大解放、機制常態化、產業融進去、幹部走出去、合作全領域”思路,立足“全面合作、雙向賦能”,積極打造對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的橋頭堡,在一次次交流互動中建立起深情厚誼;在一項項真金白銀的支持中,積蓄起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動能。
2024年,尋烏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56.44億元,位居贛州市第十二、三類縣第一,增長7.1%,增速分別高於全國、全省、全市2.1、2.0、1.7個百分點,位居全市第二。總量和增速排位均取得歷年最好成績。
機制“常態”更“長效” 全面幫扶促發展
春風有信,東江水汩汩向南。2月28日,尋烏縣委書記藍賢林率隊來到深圳市龍崗區對接支援合作工作,並參加2025年龍崗區·尋烏縣支援合作聯席會議,共敘深尋情誼,共謀發展之策,以更大力度、更高質量推動支援合作工作。而就在上個星期,在深尋支援合作邁向第七個年頭之際,深圳市龍崗區鄉村振興和協作交流局負責人聶曉春已率隊赴尋烏開展新春首訪,深入尋烏各建設項目現場、民生一線問需把脈,推動深尋支援合作構建全方位、立體化的新格局。
山海相連,百里之遙,深尋兩地卻能越走越近,越走越親。其中奧秘何在?“深尋‘1+16+N’常態化支援合作機制,正是打造‘老區+特區’對口合作典範的關鍵所在。”尋烏縣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劉志沂介紹。自支援合作以來,通過深圳市鄉村振興和協作交流局牽頭,市委宣傳部協助,龍崗區各街道和相關國企與尋烏縣15個鄉鎮、城市社區管委會及工業園區開展“一對一”結對幫扶,龍崗區各街道社區與尋烏縣重點行政村結對共建。目前,尋烏縣已與深圳市和龍崗區52個市直、區直單位,以及11個街道、5家國企、96個社區(股份公司)建立起全方位、多層次開放合作體系。
2024年3月14日,位於深圳市龍崗區錦龍大道安居錦龍苑的中共尋烏縣駐龍崗區流動黨員黨支部委員會正式揭牌成立,這意味着深尋兩地在黨建支援合作方面展開了更深層次合作。在推動尋烏縣駐龍崗區流動黨員黨支部管理過程中,尋烏縣探索了“三管三聯”(摸排納管、結對幫管、機制促管;組織聯建、資源聯享、服務聯動)流動黨員管理模式,真正讓流動黨員“離鄉不離黨、流動不流失”。
機制常態更長效,支援合作再升級。起初,深圳市和尋烏縣建立支援合作關係,助力尋烏縣脫貧攻堅。而後,深圳市決定2021年至2025年繼續支援尋烏。2024年12月,又一則好消息浸潤着尋烏縣幹部羣衆的心田——在中央宣傳部的鼎力關心下,深圳市支援合作尋烏縣從2026年延續至2030年,並加大支援力度。同時,尋烏縣通過強化交流研究,促成深圳市和龍崗區先後五年分別出臺含金量高、針對性強的支援合作計劃(方案)。在保持原有幫扶政策繼續落實落地情況下,深圳市統籌加大項目資金支持力度,助力尋烏縣高質量發展。
思想“破冰”更“解放” 對標灣區創一流
地處贛粵閩三省交界地的尋烏,是一個山地佔比75.62%的山區縣。粵港澳大灣區則是中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深圳是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先行地、實驗區。
如何從山區思維向灣區思維轉變?——破除慣性思維,催動思想大解放,以思想革新帶動發展向前,理念向深圳融入、服務向深圳看齊、改革向深圳對標。
爲此,尋烏縣專題召開深入解放思想推進會,動員全縣上下攪動思想、更新理念,爭當融灣排頭兵。主動增強市場化觀念,促進投入思維轉向產出思維,不斷提升城市經營、項目運營、產業造血等能力水平,推動支援合作從帶動發展轉向協同發展。
同時,尋烏縣對標深圳優化營商環境、簡化辦事流程,梳理14個專項對標實施方案,提出160餘項對標提升措施,在全省率先與龍崗區簽訂融灣戰略、“跨省通辦”協議,推出“跨層級、跨地域、跨系統、跨部門、跨業務”的政務服務新模式,探索建立涉企惠民“首違不罰”“輕微不罰”制度,對政府採購、招投標、重要合同履約等開展評價,爲全縣發展提供一流服務。
2月13日,尋烏縣召開對標深圳規則規制改革工作推進會。2月25日,尋烏縣委召開對標深圳規則規制改革工作動員部署會議。接連兩個會議,吹響了尋烏全面對標深圳、加速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的號角。
“尋烏作爲全市唯一一個由深圳市出臺正式支援合作方案的縣,是全市最早與深圳牽手結對、雙向奔赴的縣,是深贛對口合作的先行者、探路者。今後在對標深圳規則規制改革上,尋烏責無旁貸,理應示範先行、迅速行動、全力推進。”尋烏縣行政審批局黨組書記、局長陳榮華介紹。
推進“民意速辦”改革,實行“縣長熱線日”制度,創新實施“大灣區·視頻辦”模式……“尋速辦、烏差別”一流營商環境品牌愈加閃亮。尋烏縣選定深圳市龍崗區爲參照物和座標系,按照“能複製皆複製、宜創新皆創新”思路,梳理對標深圳規則規制改革工作清單,推進“龍尋兩地同標”改革,因地制宜複製移植深圳政策、龍崗政策6項,推動“深圳經驗”轉化爲“尋烏改革實踐”。
產業“輸血”更“造血” 激活發展新動能
走進位於尋烏縣南橋鎮的深尋食品產業園,一幅繁忙有序的生產景象映入眼簾。江西沈佳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的生產線上,60噸新鮮果汁正被精心打包,物流車即將把這些甘甜飲品送往深圳市場。與此同時,贛州巧耕人家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的工人們正緊鑼密鼓地作業,爲深圳各大商超準備一批批口感脆爽的水鹹菜。
“得益於深圳市龍崗區1000萬元資金支持,深尋食品產業園拔地而起,吸引了多家農產品加工企業入駐。”深尋食品產業園專班負責人賴邦華介紹,食品產業園的建成,不僅促進了當地農業產業鏈的延伸,更讓尋烏農產品進入了深圳高端市場。
尋烏作爲東江源頭縣,好山好水好生態孕育了品類豐富、品質一流的農特產品。近年來,尋烏縣緊扣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優質農產品供應基地目標,對標深圳農產品供應標準,開展農超對接、農企對接、農餐對接,參加深圳食博會、農產品融灣展銷等活動,17家優質企業入駐“圳幫扶”平臺,認證“圳品”數量達14個,建成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供應基地7家。
去年8月,尋烏縣第二屆百香果文化節暨尋烏縣百香果產業推介會舉辦,來自深圳的單位、企業現場認購了1.1萬箱百香果。同年11月,在“大美橙鄉·產銷共融”尋烏縣2024年臍橙產銷對接會上,8家知名企業現場簽約,達成臍橙採購意向4萬噸。
“深圳作爲消費大市,推動尋烏農副產品進入市場,既助力尋烏農民增收致富,又豐富深圳市民的菜籃子。”深圳市龍崗區對口扶持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科長陳瓊表示,深尋支援合作不再是單向輸血,而是雙向賦能,通過優勢互補,實現產業協同發展。
來到尋烏縣楊梅工業園區的深圳龍崗·贛州尋烏共建產業園內,只見贛州市起航光電有限公司開足馬力忙生產,中微微通(江西)通用設備有限公司正在進駐一批生產設備。據瞭解,該產業園總投資5.4億元,深度植入粵港澳大灣區設計理念和管理模式,建設1棟綜合樓和8棟工業標準廠房,目前已有5家企業進駐投資,9家企業正在洽談。
工業起勢,文旅強勁。在尋烏調查·1930紅色文旅街區,每到節假日,都能迎來大批觀光體驗的市民、遊客。人們或是在以《尋烏調查》原著涉及的紅色舊址、商鋪等爲原貌打造的建築裡開展“調查之旅”,或是被精彩的民俗表演吸引駐足觀看。
“每次回來,家鄉都有新變化,顏值越來越高了。”從小在長寧鎮三二五村範屋營長大的範先生,今年過年返鄉後驚喜地發現,村裡狹窄的背街小巷成了熱鬧的文旅街區,村民打開家門就能擺攤吃上“旅遊飯”。
“街區建設於2023年6月正式啓動,從設計方案到建設落成,深圳深度參與,僅用半年時間便完成了一期規劃建設。”尋烏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廖永強說。尋烏紅色文化、歷史文化優勢正轉化爲經濟優勢、發展優勢,助推尋烏文旅產業和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
同時,深尋兩地不斷深化文旅產業引流融合,依託“客家韻”“紅土風”“東江源”“橘鄉情”四大品牌建設,深挖本地紅古綠橙特色資源,新改建以毛澤東尋烏調查紀念館爲龍頭的“一館七址”項目、爭取深圳連續六屆爲尋烏在文博會專設展館,共同發佈深尋紅色研學專線,開展紅色資源推介會等活動。僅2024年,尋烏就接待深圳遊客5.53萬餘人次,其中深圳市黨政幹部來尋烏開展紅色研學36期共計2200人次,研學遊熱度不斷升溫。
幹部“錘鍊”更“敢爲” 提振幹事精氣神
打開尋烏縣赴深圳學習交流乾部表,尋烏縣城投集團公司黨支部書記、總經理劉宇,尋烏縣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黨組成員、副主任陳盛財,尋烏縣招商服務中心主任潘德祥等,南橋鎮黨委副書記、鎮長曾偉林等138名幹部的名字赫然在列。日期從2019年6月至今,時間之久、人數之多,彰顯了尋烏縣對人才培養與交流的深度重視,以及對於借鑑先進經驗、推動本地發展的堅定決心。
“事業興衰,關鍵在人。尋烏縣堅持把粵港澳大灣區作爲人才培養的重要陣地,推動年輕幹部在改革開放前沿鍛鍊成才。”藍賢林表示,尋烏縣委、縣政府始終高度重視幹部培養,真正做到政治上充分信任、工作上大力支持、生活上悉心關照,爲幹部發揮作用、幹事創業、成長進步搭建寬廣舞臺。
尋烏縣充分用好深圳支援合作契機,不斷優化“126”幹部培養機制,即1個月集中學習、2個月脫崗抓項目、6個月駐深跟班鍛鍊,通過精篩選苗、實踐蹲苗、融灣壯苗、嚴格護苗等舉措,擇優選派基層年輕幹部前往改革開放前沿駐點跟崗學習。在駐點單位完成本職工作的同時,駐深幹部還兼任深尋工作對接員、人才招引和招商推介員,以各項工作的實績實效檢驗學習成效,匯聚發展的新動能。
“深圳很注重歷史和文化的打造。”駐深跟崗學習的曾偉林在澄江鎮任黨委副書記期間,學習到這點經驗後,在推進項目建設上用好學到的灣區思維,在尋烏縣澄江中心校騰換出來的師生食堂上,按照深圳標準,裝修改建成多功能的少兒圖書館,並積極推動該鎮汶口少數民族示範村項目建設,進一步推動民族文化產業的繁榮發展。
“把深圳創新的理念帶回尋烏。”尋烏縣龍廷鄉黨委副書記、鄉長謝琳回到崗位後,借鑑深圳產業集羣發展經驗,結合龍廷油茶和茶葉產業,於2024年在龍廷鄉打造了油茶產業服務中心,大力推進油茶品牌化發展,切實提高了茶油的附加值。同時,在深圳開設龍廷農特產品展銷區,打開更廣闊的市場。
心連心協作、面對面交流、手把手幫帶,廣闊的舞臺,新鮮的思想,激活了幹部幹事創業的精氣神。如今,深尋支援合作進入第七個年頭,尋烏縣已先後選派138名幹部赴深圳市有關單位、國企駐點跟班學習,組織黨政幹部、優秀教師、骨幹醫生等5000餘人次赴深圳龍崗區等地實地培訓。
民生“利民”更“惠民” 共築羣衆幸福夢
“一條深尋大道,拉近了兩地人民的心。”
“馬蹄河生態治理後風景如畫,我們休閒漫步有了好去處。”
“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深圳的優質醫療資源,太方便了。”
“深圳的培訓學習,讓老師的教學理念不斷更新、幫助學生畢業即就業。”
“深圳的幫扶讓我們真切感受到了發展的溫度。”
有形之碑,可以昭示天下,而真正彌足珍貴、能夠流芳百世的,還是老百姓的口碑。六年來,從基礎設施到教育醫療,從產業合作到文化交融,深尋兩地的支援合作如春風化雨,浸潤着尋烏的每一寸土地,帶來的變化與成就也在不斷厚植着民生福祉。
——基礎設施更趨完備。拉動深圳市資金、理念、渠道、資源等優勢導入尋烏,尋龍高速、垃圾焚燒發電、深尋大道、馬蹄河水生態治理等一批重大項目順利落地,三二五文化客廳、幸福小鎮、黨羣服務中心、羅福嶂會議學習園等一批活動場所拔地而起,尋烏職校、文峰中小學、城東幼兒園、婦幼保健院等一批民生工程建成投用,基礎設施短板不斷補齊。
——教育合作更加蓬勃。協調深圳市教育系統幫助提升尋烏教育水平,與龍崗區教育局簽訂爲期15年的教育支援合作協議,兩地40所學校建立一對一校際結對幫扶機制,4批次304名尋烏中小學校長、教師等前往深圳培訓學習,幫助培訓各類教師近2.5萬人次。
——衛生事業更具活力。針對尋烏縣衛生醫療能力較爲欠缺問題,龍崗區醫療衛生單位選派專家73人次,在尋烏縣開展駐點診療、學術交流,17個醫療衛生單位簽訂對口幫扶協議,先後接收尋烏縣97名醫生赴深圳學習進修。
——宣傳推介更爲廣泛。深圳市積極組織旅遊協會、文旅企業赴尋烏調研、挖掘紅色資源,協調各級媒體全矩陣宣傳推介尋烏。支援合作以來,深圳晚報、深圳特區報、深圳衛視等粵港澳大灣區媒體播報尋烏500餘次,各大平臺累計點播量突破2000萬人次,尋烏在粵港澳大灣區的知名度日益提升。
南海之濱,潮涌澎湃,迴響着奉獻者的誓言;東江源頭,碧波盪漾,鐫刻着奮鬥者的風采。“過往的實踐充分證明,支援合作不僅成效顯著,而且影響深遠,它是一項契合實際、驅動發展、福祉民生、凝聚人心的重大決定。”藍賢林表示,六年支援合作以來,深圳與尋烏兩地共同探索,攜手打造了“特區帶動老區、老區支持特區”對口合作新示範。未來,尋烏縣將持續加力深化支援合作,聚焦產業核心,強化協同聯動,全力推動支援合作邁向新階段,實現全面深化與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