獎金分紅取代固定薪成趨勢 非經常性薪資佔20.5%寫近年高點
主計總處薪資與生產力統計資料顯示,受僱員工勞動報酬結構出現明顯變化,2024年經常性薪資佔比已降至65.5%,爲統計以來最低;相對地,非經常性薪資佔比升至20.5%,與2022年同爲統計以來最高,反映企業逐漸轉向以獎金、分紅與加班費爲主的彈性薪酬結構,以因應景氣波動與成本壓力。
依據統計顯示,1990年代至2000年代初期,經常性薪資佔比普遍維持在7成以上,但自2015年跌破70%後,便未再回升。近年受景氣循環影響,加上服務業與科技業獎金制度普及,2024年經常性薪資佔比降至65.5%,已連續9年低於7成。
與此同時,非經常性薪資佔比則呈上升趨勢,自2021年突破20%後持續攀高,2024年達20.5%,較2023年增加1.1個百分點。主計總處指出,非經常性薪資較易受景氣波動影響,2024年因全球經濟穩健、內需市場熱絡,廠商增加發放年終獎金及績效獎金,因而佔比提升。
此外,非薪資報酬佔比也略有成長,從1990年代約11%上升至近年14%左右。這類支出包括退休金、保險費、職工福利金與資遣費等,顯示企業在人事成本中,除薪資外的負擔亦逐年增加。
1111人力銀行發言人莊雨潔表示,經常性薪資佔比下降、非經常性薪資提高,與企業面對景氣不確定、通膨壓力及人力成本上升有關。由於基本薪資需逐年調升,會推高企業固定支出,因此許多公司傾向以獎金、分紅或加班費等「非經常性薪資」作爲報酬主軸,藉此保留人事成本彈性,景氣好時可加碼獎勵,景氣差時也能控管支出。
這種結構對勞資雙方各有利弊。莊雨潔說明,對企業而言,非經常性薪資比例提高有助於靈活調度人事費用、穩定財務狀況,也能透過高獎金制度提升員工生產力;對勞工而言,若公司獲利佳或個人表現優異,能享有較高獎金與分紅,但也因此增加收入波動風險,尤其勞退、勞保及生育津貼等會與經常性薪資綁定,若經常性薪資偏低,相關給付也會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