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姐兒子定居美國,記者追問爲何不回國時,他回答:我對得起母親
1949年的重慶,陽光灑在這片剛獲得解放的土地上,大街小巷瀰漫着喜悅的氣息。在這熱鬧的人羣中,有一個男孩卻顯得格外沉默,他的眼神中充滿了不屬於這個年紀的困惑與迷茫。就在剛剛,他突然被告知,自己的母親並不是他的親生母親,他的生母爲了保護他的安全,被敵人抓進了監獄,遭受着慘無人道的折磨。
他小小的腦袋裝不下太多的東西,他還沒從自己的身世中回過神來,就被養母拉着往外走。當他們趕到親生母親被關押的地方時,才知道原來她已經被壞人殘忍殺害。養母滿臉哀痛地看着他:“孩子!你一定要完成你母親的意願,將來投身進祖國的建設,做一個有用的人!”
他使勁地點點頭,淚水如泉水般往外涌。他不明白,爲什麼自己視爲親生母親的人,會是自己的養母,而他的親生母親,他還沒來得及見上一面,就與他天人相隔。那麼他究竟是誰呢?多年過去,如今的他過得怎麼樣呢?長大後的他是否完成了生母的意願,成爲國家棟梁呢?
他正是江竹筠唯一的孩子——彭雲,他的養母是譚政倫,是他父親彭詠梧的結髮妻子。彭詠梧是我黨的一名地下工作者,爲了更好地開展工作,他與江竹筠在組織的安排下假扮夫妻。爲了取得敵人的信任,他們在朝夕相處中假戲真做,成爲了真正意義上的夫妻。
1946年,他們生下了彭雲,在充滿變數的時代,國家正處於國共內戰的烽火之中,百姓們生活在水深火熱裡。彭雲的童年,幾乎是在躲避與不安中度過的。他的生母深知帶着孩子無法更好地投身革命,爲了保證孩子的安全,便決定將他託付給丈夫的髮妻譚政倫。
譚政倫接到江竹筠的信後,雖內心複雜,但出於對革命的理解和對他人的大愛,毅然承擔起撫養彭雲的重任。爲了更好的照顧彭雲,她甚至連自己的親生兒子都顧不上,帶着彭雲東躲西藏,生怕被敵人發現。
1949年11月,解放軍進入重慶,譚政倫滿心歡喜地帶着彭雲四處打聽江竹筠和彭詠梧的下落,卻聽到了令她難以置信的噩耗。原來彭詠梧在執行任務的過程中,因身份暴露慘遭敵人殺害,江竹筠也不幸被敵人關押,在重慶解放前夕,她不幸在獄中英勇就義。
那年,彭雲才3歲,就飽受與親人生離死別之苦。在之後成長的過程中,他逐漸瞭解了父母生前的英勇事蹟,他知道自己的父母都是保衛祖國的英雄,他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完成生母江竹筠的遺願,做一個對國家有用的人。
在養母譚政倫的悉心照料和教導下,他努力學習,發憤圖強,通過自己的努力,拿到了第一批公派留學的名額,前往美國開啓了求學生涯。留學期間,他刻苦鑽研學術,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身在異國他鄉,他的心中始終牽掛着祖國,時刻牢記着生母的囑託。
隨着時間的推移,彭雲在學術領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他卻沒有選擇回國發展,而是留在了美國。他的決定遭到了許多人的質疑,在一次採訪中,記者也當面提出了疑問,詢問他是如何看待江竹筠生前留下的遺願的?今後他是否會選擇回國發展。
對於記者提出的問題,他真誠地回答說:“我對得起我的母親,這些年,我一直沒有忘記她的遺願,我也在努力爲國家做貢獻。雖然我現在留在美國從事研究工作,但我時刻關注着祖國的發展。退休後我會回到祖國,爲國家的建設盡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