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話越來越小心…胡錫進嘆大陸言論管控過嚴 揭「羣體性噤聲」原因
大陸《環球時報》前總編輯胡錫進13日在個人社羣發文感嘆,大陸網路領域正處於「羣體性噤聲」,根本原因在於社會的寬容度變低。他再次呼籲維護憲法秩序下的寬鬆和自由,表示「只剩下另一些羣體活躍表達,會導致新問題的出現。」圖/取自胡錫進微博
大陸《環球時報》前總編輯胡錫進13日在個人社羣發文感嘆,大陸網路領域正處於「羣體性噤聲」,很多人在社交媒體上「發聲」越來越小心,明星的帳號僅存官宣,體制內的人連朋友圈都不發,乃至大學老師、民企中高層主管都一樣,而根本原因在於社會的寬容度變低。
他再次闡述近期提到的論點,呼籲維護憲法秩序下的寬鬆和自由,否則「只剩下『另一些羣體』活躍表達,會導致新問題的出現。」
胡錫進繼6日在微信公衆號發佈題爲「我們憲法秩序下的寬鬆和自由,如何不斷推進?」的文章,表示「中國發展好不是管出來的」,呼籲在憲法秩序下推進社會的寬鬆和自由。13日又以「爲什麼很多人不願意在網上分享日常了,怕的是什麼?」爲題,從網路生態爲切點闡述對社會寬鬆和自由的看法。
胡錫進說,當前,很多羣體的個性化訊息變得像秋收後的田野一樣乾乾淨淨,這是互聯網時代公共訊息領域的一個損失,它也讓公共輿論的面貌變得不再完整,這不是一個開放社會所應有的羣體性噤聲。
胡錫進認爲,這種情況的出現,根本原因是社會的寬容度變低了。一個人在網上個性化發聲,給自己帶來麻煩的風險越來越高,甚至會牽連他所在的機構,於是大家主動,或者在單位的「提醒」下極大減少了參與社交媒體訊息和觀點交流的意願,甚至基本停止參與,只剩下瀏覽,偶爾點贊。
胡錫進說,互聯網上的整體氛圍越來越嚴厲,「一旦抓住一個靶子,對焦點訊息的挖掘和引申無邊無際」,如果是一個體制內的公職人員,或者是一個民企的小頭頭,很容易牽連單位。於是,互聯網上的各類敏感羣體紛紛加入低調的行列,將「少說、不說」作爲自己的座右銘,以防萬一。
胡錫進表示,互聯網過度解讀一個人的幾句話,或者將其發佈的某張照片做過度引申、發揮,甚至還將批評的矛頭指向該人員的所在機構,「機構按理說應當挺得住,但現實是,如今各種機構都怕事,不願意惹上是非」,體制內擔心引來上級的批評性反應,民企更可以開除一個人來平息輿論。
胡錫進表示,他主張大陸社會還是要在中共領導的憲法秩序下儘量寬鬆些,而且需要在「社會層面」和「治理鏈條」上的雙重努力。
他提到,互聯網在發揮輿論監督強大功能的同時,應當有尊重個人權利的集體共識,不能有對個人實施以「社死」爲目標的網暴,「我們的互聯網不能太嚴厲了,逮住一個就搞死一個」。作爲機構,應當爲維護憲法秩序下的寬鬆和自由做出引導和堅守,員工工作之餘在正能量和公序良俗大框架下參與訊息交流的空間應當得到保護,「這對社會的整體好處一定會大於風險」。
「無論如何,現在各種有身份標識的羣體不願意在網上發聲了,這絕非好事。」胡錫進說,社交媒體應是全體民衆交流信息的平臺。如果一些羣體退出了,或者嚴重消極了,只剩下另一些羣體在其中活躍表達,那樣的情況一定不會太好,會導致新問題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