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下水道作業風險 宜蘭縣「三連霸」獲全國優等

宜蘭縣參加「全國下水道侷限空間出入坑作業評鑑」獲優等,是連續3屆獲獎,圖爲宜蘭縣團隊參加評鑑畫面。(宜蘭縣政府提供)

下水道系統是城市抗災的第一道防線,爲維持運作須巡檢、維護,但因下水道作業空間侷限,面臨缺氧、有毒氣體、掩埋等多種風險,內政部國土管理署辦理「全國下水道侷限空間出入坑作業評鑑」,宜蘭縣獲得優等,縣府表示,宜蘭縣已經連續3屆獲獎,展現宜蘭縣在安全管理上的卓越成果與持續進步。

內政部在2021年頒佈「下水道侷限空間作業規定」標準作業程序,經由通風、氣體偵測等環節,來優化職安管理,今年共有18個縣市報名「全國下水道侷限空間出入坑作業」評鑑。

宜蘭縣政府表示,考評項目包括「一般作業程序」及「緊急應變處置」2大類,考驗參賽團隊對於作業的熟悉度及應變能力,縣府推派羅東水資源回收中心參與評鑑,獲得優等佳績。

水利資源處表示,宜蘭縣是連續3屆獲獎,不僅代表縣府長期落實下水道維護安全制度的成果,也肯定縣府同仁及維護團隊對於高風險作業區域的高度警覺與精準執行力。

水利資源處表示,以羅東系統的下水道爲例,約有2600多個人孔,爲維持下水道暢通,每年至少要開孔檢查1次,也因人孔蓋不常打開,會有氧氣不足,甚至有毒氣體等風險,必須先做好檢測並通風、換氣。

爲了人員安全且不影響車流通行,多半隻能利用半夜作業,水利資源處表示,維護同仁在評鑑時,從基礎訓練、風險控管、設備檢查,到模擬演練等各方面皆全面升級,確保每一項作業安全無虞。

縣府表示,期望藉由參加評鑑精進縣內侷限空間作業安全,也希望相關作業經驗能提供其他企業參考,共同提升公共安全水準,將安全作業形塑成一種文化,讓每位作業人員都能平安出勤、平安返家,打造一個既安全又高效的下水道管理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