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指中國?美媒:美軍加速「複製者」計劃 部署AI武器
《華爾街日報》:爲與陸衝突做準備,美軍加速部署AI武器。(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據觀察者網報導,2023年8月,美國拜登政府時期,爲快速採購低成本自主武器以對抗中國不斷增強的軍事實力,五角大樓啓動了一項名爲「複製者」(Replicator)的軍事計劃,目標在兩年內部署數千套空、陸、海基人工智慧系統,通過促進低成本無人裝備規模化生產,爲太平洋地區的潛在對華衝突做準備。
然而,兩年後,美軍這項野心勃勃的計劃並未達成目標。當地時間9月26日,美媒《華爾街日報》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稱,由於擔憂計劃推進速度過慢,目前「複製者」計劃的相關工作正被移交至美國特種作戰司令部下屬的新部門——國防自主作戰小組(DAWG)。
報導指出,此次將項目移交DAWG,首要目標是加快項目進度,並集中力量研發「最適用的武器」。該知情人士透露,DAWG目前僅有不到兩年時間來交付美國國防部所需的無人機。如此緊迫的時間表,凸顯出美方的迫切心態, 他們認爲美國必須儘快爲太平洋地區可能爆發的衝突做好準備。
報導稱,近年來,中方迅速擴充了艦船、戰機及高科技武器庫。美方官員擔憂,中國大陸最早或將於2027年就具備對臺灣地區採取軍事行動的能力。
對於美方頻繁提及臺海軍事緊張,5月29日舉行的大陸國防部例行記者會上,新聞發言人張曉剛大校強調,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如何解決臺灣問題是中國人自己的事,不容任何外來干涉。當前,臺海局勢最大挑戰來自臺獨分裂挑釁和外部勢力干擾破壞。中方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行動完全正當必要、合理合法。中方要求美方停止在臺灣問題上拱火滋事,否則只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報導稱,此次項目轉移,是在「複製者」計劃遭遇挫折、相關方面對此感到沮喪的背景下發生的。「複製者」 項目目前由美國特種作戰司令部副司令弗蘭克·多諾萬(Frank Donovan)中將負責。今年8月,多諾萬接手該項目時,曾出席在加州舉行的一場活動。這場活動本應展示「複製者」計劃已獲取的部分先進技術,但據參與演習的人員透露,活動反而暴露了這些系統尚未具備實戰部署條件的問題。
據上述知情人士透露,展示過程中,美國黑海科技公司製造的一艘無人艇出現方向舵故障,最終失控漂移;安杜里爾工業集團研發的一架空中無人機,因發射管可能存在故障而推遲發射;此外,多艘無人艇搭載的軟體未能按預期識別目標,或出現了目標誤判情況。
總部位於矽谷的美國國防部國防創新單元(DIU)在今年8月前一直負責「複製者」項目,該機構發言人沒有迴應置評請求。而部分參與者則向美媒堅稱演習取得了成功,並辯稱在技術研發中承擔風險、出現失誤是正常現象,而非項目缺陷。
該知情人士則指出,儘管DIU有助於將商業技術引入軍方,但該機構仍需應對美國國防部長期存在的諸多官僚主義問題。例如,缺乏技術專業知識的現役軍官在大量無人機採購決策中擁有主導權,而且一些平臺需要大量的額外改造才能實現自主運行。
另據瞭解該項目的人士稱,在爲「複製者」項目採購的十幾套自主系統中,有3套在選定之時仍未完工,或僅處於概念階段。部分官員指出,「複製者」項目的缺陷還包括:DIU受命採購的無人機採用落後技術,且在採購前未對平臺及軟體進行嚴格測試。
知情人士披露稱,其中一個失誤就是購買了數百艘黑海科技公司的「全球自主偵察艇」(GARC)。該型無人艇並非爲太平洋地區複雜的遠程任務設計,而美國海軍軍官在未充分了解其技術侷限性的情況下,仍執意推動採購。他們還指出,軍方反覆更換軟體系統並增加功能複雜度,導致成本不斷攀升,還造成了不必要的延誤。美國海軍未迴應置評請求。
「複製者」項目最大規模的採購項目之一是「彈簧刀」600無人機,然而這款無人機在烏克蘭戰場上表現不佳。知情人士稱,美國陸軍情報中心的分析顯示,在通信被幹擾的環境下,「彈簧刀」無人機很容易受到攻擊。
「彈簧刀」無人機的製造商美國航空環境公司對此解釋稱,基於在烏克蘭數年的實戰經驗,該公司已對這款無人機進行了大幅改進,使其在電子戰環境下的性能顯著提升。但知情人士告訴美媒,由於擔心項目延期,美國陸軍拒絕爲「複製者」項目採購這款改進型機型。
此外,由不同公司製造的無人機,需協同定位潛在目標並執行打擊任務,但美國國防部也始終沒能找到可成功操控大量無人機的軟體。
知情人士提起,在去年太平洋地區舉行的「卡胡納計劃」(Project Kahuna)演習中,由安杜里爾公司軟體連接的不同廠商無人機,在超出操作員視線範圍後,就發生了經常難以協同執行任務的情況。
不過,「複製者」項目的參與者都宣稱該項目總體上取得了一定成效,對項目延期給出了不同的解釋。一些人將問題歸咎於軍方急於採購尚未具備部署條件的系統,而另一些人則淡化影響稱,這些挫折只是任何雄心勃勃的快速技術研發嘗試中必然會遇到的正常現象。他們還稱,這種模式目前已被美國國防部的其他項目採用。
DIU前首席副主任阿迪蒂·庫馬爾(Aditi Kumar)也聲稱,「我們的目標是填補能力空白,打造一個更具競爭力的市場。對於可規模化的技術,我們就擴大其應用範圍。同時,積極發掘其他具有潛力的技術。我認爲,目前將項目移交特種作戰司令部是順理成章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