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院轟無預警停電頻傳 臺電:持續精進電網韌性

▲臺電遭監察院要求檢討無預警停電與覆電速度,公司迴應「虛心檢討、持續精進」。(圖/資料照)

記者陳瑩欣/臺北報導

監察委員提出調查報告,促請檢討供電韌性及覆電速度,臺電今(26)日表示,將虛心檢討並持續精進,努力提供用戶穩定電力。

臺電也指出,爲因應國內用電持續成長,近年積極推動變電所設置、配電線路設備汰換及配電系統強化等工程,全面提升電網韌性。近年停電情況明顯下降,2024年全國配電事故停電件數較2012年已大幅減少超過1.3萬件,降幅約65%,顯示配電系統穩定度顯著提升,未來仍將持續努力精進。

臺電進一步說明,臺電亦針對防災需求推動電纜地下化,以降低天然災害事故發生時對供電造成的影響。然而,地下化雖具有提升供電容量、降低災害停電、減少外物觸碰、強化防災韌性等優點,但因建置成本約爲架空線路的8至12倍,且道路主管機關要求孔蓋降埋,因而增加故障點查修難度,搶修覆電時間平均較未降埋時增加3.5小時,故電纜地下化仍需審慎評估推動規模。

此外,由於地下化工程需配合地方規劃及民衆支持,且建設成本高,目前尚無法支應大量的電纜地下化工程。

臺電說明,自動化饋線具有快速偵測及判斷故障區段的功能,覆電時間由未自動化時的約1小時,縮短至5分鐘以內,臺電每條饋線自動化開關建置初期達1.5具以上,即視爲該饋線已自動化,爲進一步縮短覆電時間,確保電網改善成效加強推動智慧電網建置,臺電目前每條饋線平均已達3.6具,下游5分鐘內覆電率由2019年17%,提升至今(2025)年9月73.51%,加速縮小停電影響範圍。

臺電表示,隨着區域經濟發展,民生樂利,電力需求也隨之增加,變電所成爲用電樞紐的必要電力設施,但社會氛圍仍常將其視爲鄰避設施,導致新建計劃推動不易。

爲降低地方疑慮併兼顧景觀與公共利益,臺電近年從設計、溝通及宣導三方面同步進行改善,包括採取屋內化與地下化設計,並結合多目標公共空間及綠化環境;主動與地方舉辦小型分衆溝通或大型說明會,同時提供友善睦鄰空間;並透過科學數據化解民衆疑慮,如委託第三方科學檢測與公開資訊,說明電磁場安全數據,逐步化解民衆疑慮。

有鑑於電力建設攸關民生及產業穩定發展,臺電將持續強化地方溝通,化解民衆疑慮,透過公開透明的資訊與機制讓社會了解電網升級的重要性及必要性。臺電也期盼社會各界給予支持與協助,共同提升供電穩定,爲區域繁榮與長期發展奠定穩固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