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院報告揭海防系統性問題 海巡署:人員緝獲率近9成

海巡署在金門水域緝獲偷渡客。(資料照/海巡署提供)

監察院16日針對大陸快艇偷渡案通過調查報告,指海巡署岸際情監偵能量與通報機制確有違失,國門洞開。海巡署對此表示尊重,坦承「零漏接」十分困難。監院報告直指海防並非單點失效,而是系統性問題,敦促行政院出面協調。

海巡署迴應,今年迄今海巡署持續加強勤務部署與科技監偵,今1月迄今,計發生偷渡案件12件、47人,其中當場查獲9件、42人,人員緝獲率達89.4%,整體績效已較往年顯著提升,海巡署表示,自去年起已推動「海空一體」計劃,積極爭取預算,強化立體情監偵能量,應對日益嚴峻的大陸灰帶襲擾。

報告指出,「鴻津號」事件中,岸際雷達雖早已示警,卻因一連串荒腔走板的通報及應處失靈,讓該船長驅直入闖進河防重地。監委認爲,海巡署事後懲處未觸及系統性風險,建議導入「組員資源管理」並輔以無預警測考。此外,在林口、大潭等橡皮艇偷渡案中,也凸顯出現有雷達性能不足、監控存在死角且過度仰賴人力的窘境,顯然防不勝防。

調查更發現,海巡署在無人機運用上態度消極,第一代續航力僅50分鐘,第二代採購案又解約,空中監控能量出現嚴重缺口。而在海域船舶動態掌握上,監委點出,不法船隻常關閉或冒用船舶自動辨識系統(AIS)隱匿行蹤,然我國航政與漁政單位無海上執法權,海巡署又因灰色地帶襲擾而人力捉襟見肘,機關間權責不明,已成國安溫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