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碳最高差30倍 助企業省碳費

高雄市環保局長張瑞琿19日在第3屆大南方高峰論壇專題演講時表示,高雄通過「城市碳預算」,並以產業合作、能源轉型及碳盤查輔導,協助企業降低碳費負擔,邁向2050淨零。(林勝發攝)

碳費制度正式上路,高雄市政府環保局長張瑞琿19日在「第3屆大南方高峰論壇」專題演講時指出,高雄身爲全國最大工業城市,面臨龐大轉型壓力,目前已率全國地方政府之先通過「城市碳預算」,並以產業合作、能源轉型及碳盤查輔導,協助企業降低碳費負擔,邁向2050淨零。

環保局統計高雄市碳排放量,鋼鐵、石化、電子等產業佔9成,僅中鋼一家公司就高於雙北總和。隨碳費開徵,大型製造業若無減量計劃,將面臨百億元支出,但積極減碳則可降至10多億元,最高差距30倍。張瑞琿強調,「碳費是工具,不是稅收。」

高市府首創「自主減量計劃書輔導團」與「碳盤查輔導團」,已收成效,協助日月光、李長榮等企業規畫減碳,並推動「產業淨零大聯盟」,已有76家企業承諾2030年前減碳467萬噸;同時成立「淨零學院」,輔導中小企業推行碳盤查與第三方驗證,避免在供應鏈轉型中遭淘汰。

張瑞琿指出,高市府透過綠色金融支持轉型,已有20家金融機構進駐,預計授信金額達328億元,另將發行74億元綠色債券,提供金融管道協助業者升級。她強調,轉型須兼顧「公正轉型」,鼓勵透過輔導勞工獲得新證照,避免在產業結構調整中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