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樹不見林 以雙率偏低指責彭淮南

《爲臺灣經濟奮鬥一生》葉萬安百齡回顧(天下文化)

中央銀行前後三位理事著書,且由現任央行副總裁陳南光爲其書寫推薦序。該書重點以過去20年央行採行「雙率(匯率與利率)偏低」政策,批評央行前總裁彭淮南。我認爲「知識分子」論衡,不能僅憑表面個別指標,片面指責,必須對全面真實情況瞭解後,再對整體經濟檢討其得失,才能做出比較合理、公正的論斷。因此,我具名撰寫〈指責彭淮南,是見樹不見林〉短文。

中央銀行設置之目的,在關照國家整體經濟利益和全民福祉,要維持經濟的穩定與成長。因此,同一事件,從個體與整體看,會有不同結果。

(一)從總體經濟看

近18年(2001-2018)臺灣平均每年經濟成長率爲3.6%,較十年(1991-2000)前每年成長6.7%,大幅減緩。主要原因爲實質投資增加率大幅萎縮,同時期自前十年的每年增加8.2%,近18年每年增加率驟降爲1.2%。其還能有1.2%的增加,全賴住宅房屋及非住宅房屋投資分別增加2.5%及3.1%的支撐,而最重要的機器設備投資,自前十年每年增加11.9%,近18年快速下滑爲0.1%,幾等於停滯,顯然是投資環境惡化的結果。這也是三位作者所指央行低利率政策激勵的結果。否則近18年來,要不是房屋投資增加,經濟成長率將更低。

另就國內外需要對經濟成長的貢獻觀察,近18年外需的增加,對經濟成長的貢獻高達40.4%。除業者的努力外,央行維持匯率的穩定,其功不可沒。

就總體經濟而言,過去18年由於央行採取「雙率穩定」政策,撐起臺灣經濟半片天,否則臺灣經濟將會更慘。

(二)匯率偏低?

三位作者指出,2003-18年,新臺幣匯率相對韓元低估,致使以名目美元人均GDP低於南韓,而以PPP計的人均GDP高於南韓,造成「外窮內富」的怪現象。可是實際上,近16年來,新臺幣對美元平均每年升值0.67%,高於韓元的升值0.14%,換言之,新臺幣對韓元是升值,並非貶值。

再分析名目美元人均GDP與PPP計的人均GDP間的差距,三位作者認爲是匯率問題。但按照世界銀行計算的內容,兩者差距除匯率外,還包括實質經濟成長率、人口增加率及物價變動率。近16年來臺灣平均每年實質經濟成長率3.73%,較南韓的3.58%略高,而臺灣人口每年增加率0.28%,較南韓的0.48%低,再加以新臺幣對韓升值,就以上三項指標計算,臺灣名目美元人均GDP,應高於南韓,但南韓物價每年上漲1.62%,而臺灣下降0.22%。因此,南韓名目美元GDP高於臺灣是通膨上漲的貢獻。實質上,臺灣的人均所得與人民生活水準是在南韓之上。

(三)利率偏低?

至於三位作者指責央行採行低利率政策,傷害了臺灣經濟,而造成房價暴漲。可是過去臺灣16年,資金需求的資本形成毛額爲53兆元,而供給面的國民儲蓄高達77兆元,是需要的1.45倍,供過於求如此嚴重,利率如何能提升,日本利率甚至到零或負利率。

關於房價暴漲,是由於大財團及回國臺商,因投資環境惡化,不投資產業而購買豪宅,大量購屋擁有8棟、10棟房屋的大戶多的是,房價大漲,是這些囤屋者所造成的。

任何事件,從個體以一、兩項指標觀察,與從總體觀察,其結果確有重大差異。我對現任央行總裁楊金龍引用美國老羅斯福總統(Theodore Roosevelt Jr.)所言,大意是那些勇於任事、苦幹實幹,熱血至誠、全心奉獻,投身崇高志業的人的地位,永遠不應該與那些冷眼旁觀,而不需承擔成敗的人,相提並論,我深有同感。(三之二,摘自天下文化《爲臺灣經濟奮鬥一生》;更多精彩內容請免費下載《翻爆》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