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守合作初心,共促良性循環,中日韓外長會上中方呼籲“1+1+1>3”

來源: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記者 邢曉婧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韓雯】3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外交部長王毅在東京同日本外相巖屋毅、韓國外長趙兌烈共同出席第11次中日韓外長會。同日,王毅同巖屋毅共同主持第六次中日經濟高層對話。日本《朝日新聞》23日發表社評說,烏克蘭和中東地區戰爭持續不斷,美國新政府的關稅政策正危及全球自由貿易體制,在國際秩序大幅動盪的背景下,對解決東亞乃至全球所面臨的諸多問題肩負着責任的日中韓三國,有必要切實地深化合作。韓國SBS電視臺23日稱,在韓國彈劾局勢持續的背景下,22日在東京舉行的韓中日外長會爲確保三國合作的持續性提供了動力。

“有風有雨是常態,風雨無阻是心態”

據中國外交部消息,王毅在中日韓外長會上表示,中日韓合作是東亞地區基礎最深厚、機制化程度最高、發展潛力最大的合作架構之一。在三方共同努力下,第九次中日韓領導人會議確定的“六大關鍵領域”合作邁出新步伐。事實證明,中日韓合作越實,三國抵禦風險的能力就越強,賦能發展的基礎就越牢,促進人民相知相親也就越見成效。

王毅表示,三國應重溫“正視歷史、面向未來”的共識,堅守合作初心,推動中日韓合作發揮“1+1+1>3”的作用,造福三國、地區和世界。一是深化經貿合作,做強“壓艙石”。二是推進科技創新,激發新動能。三是擴大人文交流,厚植民意基礎。四是應對共同挑戰,助力可持續發展。王毅強調,有風有雨是常態,風雨無阻是心態。三國合作要行穩致遠,必須同雙邊關係相互促進、良性循環。

三國外長就中日韓合作以及地區和國際問題深入交換意見,爲第十次中日韓領導人會議做了準備。

加強合作於各方都有利

《朝日新聞》稱,同爲美國盟友的日韓兩國與中國之間,在安全保障等領域確實存在難以達成一致的情況,但三國之間也有不少可以展開合作的議題。對日韓兩國而言,中國是它們最大的貿易伙伴國;而對中國來說,日韓兩國在其進出口貿易中也佔據重要地位。三國在經濟上有着剪不斷的聯繫,推進三國間的貿易、投資以及人員交流對各方都有利。

韓國SBS電視臺關注到,三方同意進一步擴大青年一代的交流,並努力推進今年4月開幕的“韓中日文化交流年”相關項目。韓國“金融新聞”22日表示,鑑於韓國和中國分別於今年和明年擔任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輪值主席國並舉辦領導人非正式會議,韓中日三國同意加強合作,推動多邊主義和自由貿易。

據韓聯社介紹,這是自2023年11月後,韓中日外長時隔1年4個月再次會面。韓國外交部長趙兌烈在會後表示,韓中日三國基於互信合作時,定能開創更爲和平繁榮的未來,治癒過去的傷痛。日本時事通訊社23日稱,日本外相巖屋毅在22日晚不僅向記者團強調了“三國確認了要推進外交合作”的會談成果,還提及中日外長會談,稱“這是一場爲解決問題和懸而未決事項所進行的坦誠且富有成效的討論”,言語中流露出有所收穫的感覺。報道稱,日本旨在通過對話實現與中國關係的穩定。

中日二十項重要共識“令人鼓舞”

時隔6年,由中國外長和日本外相共同主持的第六次中日經濟高層對話也受到廣泛關注。據中國外交部消息,雙方同意共同落實兩國領導人達成的重要共識,豐富中日戰略互惠關係在經濟領域內涵,共同致力於構建契合新時代要求的建設性、穩定的中日經貿關係。對話達成二十項重要共識,涵蓋加強綠色發展合作、生態環境合作、養老服務和護理等領域合作、供應鏈合作、知識產權保護合作等內容。

遼寧大學美國與東亞研究院院長呂超23日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時隔6年重啓對話是中日關係打破堅冰的“重大進展”,達成的二十項重要共識確實令人鼓舞。在當前國際形勢愈發複雜的情況下,特別是在特朗普2.0時代對美國盟友的重大沖擊下,中日關係穩定尤爲重要。中日協調合作,包括中日韓合作機制、以及不久的將來APEC及東盟與中日韓等多邊平臺的合作,有助於亞太經濟協調發展,也是對美國封鎖政策的有力迴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