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賴執政滿週年 兩岸惡意螺旋上升、臺灣內部分裂與外交拉警報
▲國民黨批評總統賴清德執政一週年,看不見有效的國政政策。(圖/記者屠惠剛攝)
記者任以芳/北京報導
總統賴清德今(20)日執政滿一週年,檢視過去一年來兩岸政策與臺海關係,多位涉臺學者接受《東森新媒體ETtoday》訪問指出,「賴清德執政一年中並未出現實質性、積極的政策調整,反而因激化兩岸關係及推行「大罷免」等政策引發諸多爭議,令人擔憂的是兩岸關係「惡意螺旋」正在快速上升,涉臺學者認爲賴清德對大陸方面多次挑釁性言論,最嚴重的就是「境外敵對勢力」,也將兩岸關係推向對抗與緊張邊緣,也如前國安會秘書長蘇起所言,「臺海是50年來未曾見過的險局。」
賴清德執政滿一週年前夕民調出爐,聯合報民調五成三民衆不滿意賴總統的施政表現,僅三成七滿意,不滿意度是臺灣五位民選總統就職週年最高者;TVBS民調,賴清德就任一年的不滿意度更高(55%),滿意度更低(32%),即使是偏綠的臺灣民意調查基金會、美麗島電子報做的民調,賴清德的支持度或滿意度也在就職週年前夕跌了至少8、9個百分點;國民黨民調也顯示53.8%的臺灣民衆對賴清德處理兩岸關係「很不滿」。
國民黨團昨19日召開記者會公佈賴政府週年政績,指出賴總統短短一年時間完成空前司法創舉,關了民衆黨主席柯文哲及衆多國民黨工,就任第一年就全面血洗在野黨,包括核三廠17日走入歷史。過去一年,臺灣幾乎空轉,看不到任何實際政策,不管在司法、能源政策、因應對等關稅政策,也看不見有效的國政政策,除了不斷推進的「大罷免」。
「打擊鄭文燦、柯文哲」+推行大罷免
檢視賴清德執政一週年,多位涉臺學者指出,賴清德近期推行「大罷免」等政策,導致朝野高度對立,社會分裂。通過政治或法律手段打擊政治對手,鞏固自身地位,卻忽視基本民生需求和社會穩定、真正的民主價值。
上海東亞研究所研究員包承柯接受《東森新媒體ETtoday》訪問指出,從去年520至今一年過去,賴清德做出許多與民生無關的事情。黨內政治層面,一上任就抓捕鄭文燦貪腐,藉由公務員清廉打壓黨內異己,之後各種阻礙兩岸交流,近期推出大罷免等一系列舉措,攪亂臺灣社會平靜與穩定,使政治結構充滿不確定性。兩岸關係方面,賴清德3月13日談話將大陸定性爲「境外敵對勢力」,十分挑釁,臺海關係也更加對立緊張。
「整體來看,其就職一年來的狀況並不令人滿意,他自己恐怕也難以滿意。」包承柯也說,賴清德「抗中保臺」打過頭,「在兩岸關係上未能從中獲利,臺灣民意調查因兩岸關係惡化、美國總統川普態度不確定等因素走向下滑,可能他意識到這些變化對其政治前途有所致命。」
包承柯也指出,相信臺灣民衆更希望社會相對穩定、經濟有所發展,賴清德的政策導致政治與社會氛圍明顯分裂,柯文哲事件也尚未解決。「隨着時間推移,九合一選舉臨近,大罷免成果如果不佳、支持度持續走跌,對賴清德打擊巨大。」
南京大學臺研所所長劉相平接受《東森新媒體ETtoday》訪問也分析,賴清德自上任以來,忘記自己只獲得40%鐵票支持度,也沒有把握機會,優先解決民生問題,比如缺水、缺電、缺工、缺人才等問題。
劉相平進一步說,「賴清德通過法律手段打擊政治對手,黨打擊黨內鄭仁燦與黨外柯文哲,進而打壓國民黨,運用政治內鬥或法律手段消除其他選擇,讓民衆轉向支持他,這種做法是錯誤的,甚至製造寒蟬效應,令民衆不敢發聲,帶來綠色恐怖。」
▲賴清德執政一年,引發對岸多次大型軍演強調是針對與壓制「臺獨」。(示意圖/路透)
阻觀光與民間交流!兩岸「惡意螺旋」快速上升
談及賴清德一年來的兩岸政策,上海東亞所所長王海良教授接受《東森新媒體ETtoday》訪問,他從兩方面分析:一是上臺後賴清德大陸態度強硬,採取諸多不溫和、不友好的動作,導致雙方往來交流困難,雖未完全斷絕,但前景不容樂觀。二是賴清德在黨內動作頻繁,甚至延伸到臺灣社會出現「綠色恐怖」行爲。
王海良也舉例,賴清澤查抄10多個國民黨縣市黨部,對陸配進行打壓,要求廢止陸配在大陸的戶籍等,手段帶有恐嚇性質。「在『保衛臺灣主體性、本土性,防止大陸滲透』的名義下,讓臺灣社會變得謹小慎微,出現寒蟬效應。」
王海良認爲,賴清德在臺灣抗中保臺和對大陸政策是一體的,讓民衆失去信任,使兩岸交流缺乏源頭、積極性和動力,進而走向斷鉤脫鉤,「未來兩岸關係令人擔憂,賴清德的性格作風和模式,兩岸關係難以緩和。」
劉相平則分析,「賴清德性格固執、剛愎自用,過去一年主要目的在於推行『臺獨』路線,當四年任期轉瞬即逝,2028年能否連任充滿變數,他有跡象急於利用這4年時間完成『臺獨』使命,並且不會回頭。」
「賴清德在臺灣並未緩和或解決社會矛盾和問題,反而製造和激化社會矛盾,同時將矛盾外移,對準大陸,無論是520講話、雙十講話、313講話還是5月8號講話,他都保持着一副要與大陸對抗到底、撕破臉的態度,導致兩岸關係緊張。」劉相平強調,
「大陸方面必然進行反制,比如一年來至少三次大型軍演,使得兩岸關係陷入『惡意螺旋』上升的狀態,不斷處於震盪、對峙、對抗的過程中。」劉相平甚至說,他十分認同臺灣前國安會秘書蘇起的觀點與警示,現在是50年來兩岸關係最危險的時候。
▲我邦交國海地、聖露西亞外交人員日前參加大陸「中拉論壇」。(圖/翻攝 央視)
臺灣「疑美論」升高?國際外交拉警報
中美經貿高層日前在瑞士發出聯合聲明,表示針對關稅問題達成共識,將組建協商小組機制,雙方暫時90天互降關稅以表誠意。大陸原本與美國關係最僵,結果成爲全世界第二個談判有進展的國家,美國總統川普甚至突然喊出「統一與和平」的言論,儘管是事後撇清與大陸沒有做交易,卻讓臺灣「疑美論」聲音再次升高,也增加賴政府外交壓力。緊接着,我2邦交國海地外交部長、聖盧西亞外交人員參加大陸舉辦的「中拉論壇」相關活動,儘管我方強調一切掌握,並稱對方都有告知我方,也不是以國家爲代表出席,但海地先前疑似傳出異動,增添我方外交變數。
華東師範大學兩岸所所長、上海環太國際戰略研究中心監事會主席仇長根接受《東森新媒體ETtoday》記者訪問指出,「這兩個國家參加活動只是開始,後續或有更多國家參與其他會議,這一趨勢由經濟和民生決定,小國家需要發展、改善民生,假設某天斷交也是大趨勢,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文化大學國發大陸所兼任教授、陸委會前副主委接受《東森新媒體ETtoday》訪問也提醒,隨着解放軍的軍事壓力逐漸增大,賴清德可能會開始考慮兩岸關係的危險性,包括臺灣方面增加動員名額、宮廟儲存彈藥等舉動,可能表明賴清德已經意識到當前局勢的嚴重性。
「對我們主權造成很大的線索,臺海已經沒有中線,解放軍演習越來越接近我們沿海,主權受到嚴重的壓縮了。」趙建民強調。
從外交政策來看,趙建民表示,日前賴總統近期計劃前往梵蒂岡參加教宗方濟格的葬禮,但未能成行,儘管梵蒂岡我方邦交國,且此次活動爲宗教性質,非政治活動。另外,南非使領館要求我方遷出改名,索馬里政府禁止中華民國護照入境等負面消息,都讓賴清德面臨諸多挫折。「這些挫折可能會累積成他心中的怒氣,影響他未來的決策。」
「但國際政治並非想的單純,全球並不存在一個反中的聯盟。儘管西方、日本、韓國、澳洲等地存在反中情緒,這不意味着他們會完全排斥與中國的關係。」趙建民也提醒,考慮到中國大陸在國際政治和經濟中的巨大影響力,各國在處理對華關係時都會三思而後行,臺灣也應該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