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少美國影片數量”背後,或是全球電影市場的“百年變局”

2025年4月10日,美國關稅爭端的硝煙蔓延至文化領域。國家電影局發言人表示,“美國政府對中國濫施關稅的錯誤行徑,勢必會令國內觀衆對美國影片好感度進一步降低。我們將遵循市場規律,尊重觀衆選擇,適度減少美國影片進口數量。中國是全球第二大電影市場,我們始終堅持高水平對外開放,將引進世界更多國家優秀影片,滿足市場需求。”

而中國電影市場作爲全球第二大市場,伴隨着好萊塢電影的衰退和各國本土電影的崛起,一定會給到這些優秀的國際影片更多機會。

目前來看,日本電影在中國市場的上升勢頭最猛。2024年,日本電影在中國市場有8部破億,16影片達到一千萬以上,已經成爲美國電影之外表現最好的進口片。

此外,泰國電影《姥姥的外孫》也在2024年取得了破億成果,考慮到2017年《天才槍手》在國內2.7億的驚人表現,泰國電影與中國文化的適配性也是很有潛力的。

印度電影此前在中國市場有過一段黃金時期,《摔跤吧爸爸》《神秘巨星》分別取得12.99億、7.47億的可觀票房收入,但近幾年印度電影表現則乏善可陳,內容供給質量有所下滑。

歐洲國家裡,法國電影此前在內地市場的表現約等於呂克·貝鬆影片的表現;意大利電影以經典重映居多,今年上映的女性電影《還有明天》票房突破4400萬;西班牙電影有《看不見的客人》《海市蜃樓》在國內票房破億。

在讀娛看來,結論或許是:日本電影很可能繼續保持份額的穩定但大幅增長很難,因爲其產地影片多是動漫IP,具備穩定的受衆基礎和號召力,但除了宮崎駿、新海誠兩個大導IP和少數動漫IP外,其餘影片的受衆較爲有限,難以破圈;

有希望繼續在中國電影市場開拓份額的,主要可以期待下泰國電影和法、意、西等歐洲電影的表現,因爲進口片拓寬份額還是要有優質的電影內容和足夠產量作爲基礎。

而泰國電影有着比東南亞其他國家都強的電影文化底蘊,且過去在恐怖片、功夫片兩個商業類型中積累頗深,近年來又憑藉《姥姥的外孫》《天才槍手》在現實題材中與中國觀衆實現同頻,自身電影產業的積累和東亞文化優勢都比較明顯。

法意西作爲歐洲電影中的大國,同樣有着較爲深厚的本國電影文化和產業積累,沒有在過去幾十年裡完全敗倒在好萊塢文化的侵襲之中,像法國去年票房冠亞軍都是本土電影,但《多了一點什麼》和《基督山伯爵》都未引進中國市場,其實這兩部影片不乏一定的票房想象力和國內受衆,只是此前沒有形成足夠砝碼吸引國內的進口片商罷了。

可見,其他國家優秀電影與中國市場之間的距離,更多還是在於路徑的缺失,具體對接上在採買、宣發等環節沒有和國產電影、好萊塢電影那樣形成規模化、標準化的模式。路還很長,但在好萊塢衰退的大背景下,各國電影與中國市場會慢慢“互爲剛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