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少海廢汙染「量產上市」 912噸廢漁網浮具變身課桌椅、鍵盤滑鼠
海廢轉化再生資源製成清潔用品,已量產上市。記者郭韋綺/攝影
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今在高雄駁二Pinway八號倉庫舉辦海廢再生聯盟五週年系列活動,該聯盟集結逾70家成員,涵蓋回收、再利用、金融與品牌業者,形成全臺首個跨域海廢循環平臺,透過使用廢漁網、廢保麗龍及浮具轉化再生資源做成海廢產品,現場展出課桌椅、露營商品、鍵盤滑鼠及清潔用品,已量產上市。
海保署近年補助預算由地方政府清理回收廢漁網、保麗龍及浮具,最新統計顯示,近5年全臺共回收廢漁網(含蚵網)912.935公噸、再利用534.026公噸,廢保麗龍回收298.776公噸、再利用298.496公噸,海廢浮具再利用達79.15公噸。
此外,全臺45處浮海前哨站也成爲海廢回收的重要節點,設置於北、中、南及離島,包括宜蘭、花蓮、澎湖、小琉球等地,透過定點收集與分類,提供漁民、潛水客回收廢棄物便利通道。
在廢棄物後端處理方面,海保署統計,自2020年至2025年,各縣市清除海廢成果逐年成長,2021年度達1萬4355公噸、2022年度1萬7258公噸、2023年度1萬6018公噸,去年更突破2萬439公噸,今年截至第三季,清除量已達1萬357公噸。
自2018年起,海保署推動環保艦隊計劃,鼓勵漁船參與海廢清除作業,截至目前已有6400艘船隻響應,每年協助打撈超過3600噸海洋廢棄物,2020年再啓動潛海戰將行動,號召潛水志工清除水下垃圾,至今累積清除逾1萬3800噸,展現公私協力守護海洋力量。
海保署長陸曉筠今天以一席廢漁網再生循環制作的服裝亮相,她指出,臺灣四面環海,海洋廢棄物不僅影響生態,更威脅漁業生計與觀光發展,將持續攜手地方政府、產業持續推動廢漁網循環利用、廢保麗龍回收機制與港區淨海作業制度化,讓海洋減廢成爲全民參與的永續行動。
以浮具等海廢製成的課桌椅堅固耐用。記者郭韋綺/攝影
海廢也可製成鍵盤、滑鼠。記者郭韋綺/攝影
海保署長陸曉筠(右)今天以一席廢漁網再生循環制作的服裝亮相。記者郭韋綺/攝影
海廢轉身成爲再生資源和環保商品,受特定族羣喜愛。記者郭韋綺/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