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少對大陸依賴 印度將啟動本土稀土增產計劃

爲減少對大陸依賴,稀土儲量排名世界第三的印度將投入350億至500億盧比(新臺幣119億元到新臺幣171億元)的資金,啓動印度本土稀土增產計劃。路透

爲減少對大陸依賴,稀土儲量排名世界第三的印度將投入350億至500億盧比(新臺幣119億元到新臺幣171億元)的資金,啓動印度本土稀土增產計劃。不過有分析認爲,印度稀土戰略實施面臨技術短板、生產成本居高不下、缺乏完整產業鏈三大瓶頸。

路透報導,印度政府在最新發布的5月經濟報告中表示,印度正在採取措施,應對因大陸對稀土礦物實施限制而可能造成的供應中斷。儘管印度擁有位居世界前列的稀土儲量,但境內相關產業鏈並不發達。

印度經濟時報報導,印度國企多年來一直在開採稀土材料,但這些材料主要用於原子能和國防部門,大多數其他用途的稀土供應仍從大陸進口。

環球時報引述清華大學國家戰略研究院研究員錢峰的話指出,印度近年來加速推動稀土戰略,核心目標在於強化在關鍵礦產供應鏈中的「去風險」能力,實現關鍵礦產的「自給自足」,同時有意打破大陸在全球稀土供應鏈中的主導地位,最終成爲全球價值鏈中具有更大影響力的國家。爲此,莫迪政府開始着手於國內外。

對內,向私營企業開放稀土勘探許可,推動私營部門參與稀土開採。對外,先後與非洲、拉美多國簽訂礦產協議,並在美國主導的「礦產安全夥伴關係」框架下,與日澳加強在精煉、回收等環節的合作。

錢峰認爲,儘管印度雄心勃勃,但稀土戰略實施面臨三大瓶頸。首先,存在技術短板,缺乏先進分離和精煉技術,產品質量不穩定,難以滿足境內高科技產業需求;其次,在印度已探明的690萬噸的稀土儲量中,其主要分佈於東部和南部海灘,品位較低,提取過程複雜,加上受限環保因素,導致生產成本居高不下,缺乏國際市場競爭力;第三,印度缺乏從開採到終端應用的完整產業鏈,且技術人才匱乏、電力供應不穩定,都對規模化生產構成較大制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