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輕稅費負擔,北京設立慈善信託力促特需家庭不動產信託普惠化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 林漢垚 北京報道

爲破解特殊需要家庭設立不動產信託的“稅費之困”,一項 “信託補貼信託”模式在北京應運而生。

近日,“北京運河基石慈善信託”(以下簡稱“運河基石慈善信託”)委託簽約儀式在通州區舉行,並在8月初正式生效。

運河基石慈善信託旨在爲北京地區特殊需要家庭設立不動產信託提供資金支持,重點補貼其設立過程中產生的契稅等費用,最高可達2萬元/戶,減輕其經濟負擔,推動不動產信託這一“普惠財富管理工具”惠及更多家庭。

該信託由北京市通州區民政局、通州區“兩區”辦倡議發起,八位北京市民及北京慧衆慈善基金會共同作爲委託人出資設立,華寶信託有限責任公司擔任受託人,中國郵政儲蓄銀行擔任保管行,北京大成律師事務所擔任信託監察人。

信託制度完善特殊羣體長期照護

根據民政部相關數據,截至2024年11月,我國失能老年人約3500萬,佔全體老年人的11.6%。另外,據測算,到2035年,我國失能老年人將達到4600萬。

另外,根據中國殘聯相關統計數據及估算,我國心智障礙者(包括智力發育遲緩、唐氏綜合徵、自閉症、孤獨症譜系人羣、部分腦癱等發展障礙人羣)大約有 1200 萬 - 2000萬人。

面對數量龐大的特殊人羣,如何爲其安排未來已經成爲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關於規範信託公司信託業務分類的通知》出臺後,越來越多的家庭把目光投向特殊需要信託,希望通過設立特殊需要信託,將照料責任轉化爲制度化的保障。特殊需要信託,特別是涉及不動產的信託,正日益成爲解決心智障礙者、失智失能老人等特殊需要人羣長遠照護和財產保障問題的有效工具。

2023年11月,國務院批覆《支持北京深化國家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示範區建設工作方案》,明確提出“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探索建立不動產、股權等作爲信託財產的信託財產登記機制”。

2024年底,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北京監管局、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聯合發佈《關於做好不動產信託財產登記工作的通知(試行)》(以下簡稱《通知》),推進北京市轄內信託機構規範開展不動產信託業務。

《通知》指出,不動產信託,是指委託人依法將其不動產轉移給信託機構,由信託機構按照委託人的意願以受託人名義進行管理、運用和處分的信託業務。同時,《通知》明確了不動產信託財產登記的試點要求與辦理流程,並將信託登記公司登記職能嵌入其中。

在相關“兩區”金融試點政策的推動下,今年4月2日,北京市不動產信託財產登記首單在通州區成功落地。當時,70歲的通州居民田女士用其自有住房作爲主要財產設立特殊需要信託,爲其40歲的孤獨症兒子建立了終身照護的經濟來源。

信託補貼信託

儘管北京市不動產信託財產登記實踐證明了不動產信託在民生保障領域的普惠價值,也引發了衆多有類似需求的家庭的關注,但在該案例中,信託財產(房產)受讓環節契稅稅率高於個人直接持有稅率,持有階段每年需額外繳納房產稅,且未來處置房產時,即使是“住滿5年的唯一住房”,房產升值部分的所得稅率仍然高達20%。

因此,爲推動不動產信託財產登記制度服務更多羣體,切實減輕特殊需求家庭在設立不動產信託過程中的稅費負擔,在通州區民政局的倡導和支持下,8位長期關注特殊需要信託發展的熱心市民與北京慧衆慈善基金會共同出資作爲啓動資金設立“北京運河基石慈善信託”。

該慈善信託的核心用途,是專項資助符合條件的北京地區特殊需要家庭設立以房產爲主要信託財產的特殊需要信託,重點補貼其設立過程中產生的契稅等費用。根據計劃,每個獲批的申請家庭將獲得最多2萬元的資助。

通州區民政局相關負責人表示,該慈善信託的成立是政府引導、社會力量參與解決民生痛點的一次有益探索。它不僅直接減輕了特殊需要家庭的經濟壓力,幫助他們儘早、更順利地設立保障性信託,更能推動社會對特殊需要信託這一財富管理工具的認知和普及。

通州區“兩區”辦相關負責人表示,依託“兩區”政策優勢,今年,通州區推動全國首單不動產信託財產登記試點案例、全國首批股權信託財產登記試點案例先後落地。不動產信託案例落地,進一步促進信託成爲“老有所養、弱有所扶”的普惠型財富管理載體,“北京運河基石慈善信託”設立,將進一步推動“兩區”制度創新成果切實服務更多有需求的羣體。

據瞭解,在運河基石慈善信託中,華寶信託作爲受託人,將嚴格按照信託文件約定,專業、審慎地管理信託財產,確保資金精準用於資助目標。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將嚴格按照保管協議約定,安全保管信託資金,並將高效執行各項劃款指令,確保資金及時發放至資助羣體。北京大成律師事務所作爲信託監察人,將依法履行監督職責,保障信託目的的實現和受益人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