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橋碩士當動物飼養員,輿論不妨先多一些“觀望”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評論員 王學鈞

一個女孩上了熱搜。

這個叫馬雅的“00後”南京女孩有着耀眼的學歷。她先在英國帝國理工學院拿到本科學位,後在劍橋大學拿到碩士學位。碩士畢業後,她放棄生物醫藥企業的工作,入職上海動物園,成爲一名飼養員。這種選擇讓不少人感到驚訝。

這份驚訝不無道理。同樣的感覺,人們在面對清華博士報考長沙協警、北大博士爭當北京城管這類新聞時也曾有過。

不錯,馬雅有權自主選擇自己的職業,別人管不着。只要她個人願意、家庭接受,就算她名校畢業後選擇“躺平”,外人也不好說三道四指手畫腳。更何況,人家在當上上海動物園飼養員之後“覺得變得更健康了”。

但是,這並不意味着馬雅的選擇不可以“打量”。

英國帝國理工學院和劍橋大學是名列前茅的世界名校。在人們的常識中,能考進這樣的學校並最終拿到相應學位的人都不是一般人,都在學業上付出了非比尋常的努力,也因此而擁有了非比尋常的專長。馬雅正是這樣的人。

這樣一個人,沒去從事一項“技術含量”相當的工作,而是去動物園當了一個飼養員,這確實有些出人意料。作爲一種職業,動物飼養員的門檻並不高,不需要接受多高的教育。一個劍橋碩士去動物園當飼養員,就像一個清華博士去派出所當協警、一個北大博士去街道當城管一樣,明顯不大合乎常識常理。

從這個角度看,有人質疑“大材小用”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如果罔顧常識常理,爲了顯示某種特立獨行而對這類質疑傲慢以待,那就未免有些虛僞與自欺了。

如此“大材小用”的確值得反思,值得警惕。

如果不假思索地爲劍橋碩士去當飼養員、清北博士去當協警城管這樣的事點贊,那就是在某種程度上否定了相關大學教育的價值,而肯定了隱藏在這類選擇中的反智傾向。對廣大年輕人而言,這顯然是一種有問題的暗示與引導。

如果名校畢業生們的“屈就”只是爲了獲得某個編制,那就意味着某些編制的“價值”太高了,該是對就業市場作出改變的時候了。

在這個意義上,劍橋碩士當動物飼養員更像是一種症候。對於這樣的事,最合宜的態度恐怕只有一種:不反對,也不激賞,先多一些觀望。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8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