艱苦奮鬥永不過時(金臺潮聲)
耿 磊
在延安棗園革命舊址的周恩來舊居中,一架木質紡車靜靜陳列。這不僅是歷史文物,更是中國共產黨人艱苦奮鬥的見證。抗戰時期,我們黨帶領邊區人民開展大生產運動,周恩來同志搖動這架紡車,與廣大共產黨人一道踐行“自己動手,豐衣足食”。
我們黨是靠自力更生、艱苦奮鬥起家的。艱苦奮鬥是我們黨的傳家寶。時代發展了,物質條件改善了,艱苦奮鬥的精神一定不能丟。
這是永葆初心使命的內在要求。在基層出差時,一位鄉黨委書記的話讓筆者印象深刻:“現在條件好了,但羣衆眼裡更揉不得沙子。公款吃喝一桌菜,可能就寒了老百姓一整年的心。”艱苦奮鬥不僅是應對困難挑戰的現實需要,更是“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這一面”的政治自覺。正是牢牢站穩人民立場,做到與人民血脈相連、同甘共苦,我們黨纔始終贏得廣大人民羣衆的信任。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歷史的警示言猶在耳。現實中,少數幹部認爲“艱苦奮鬥過時了”,盲目追求所謂“闊日子”,在工作生活中攀比排場、貪圖享樂,最終滑向腐敗深淵,不僅自毀前程,更嚴重損害黨的形象、傷害羣衆感情。
黨的十八大以來,作風建設持續深入推進,中央八項規定精神深入人心,黨風政風煥然一新,社風民風持續向好。但是,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把好作風弘揚在新時代,必須常抓不懈、久久爲功。
黨員幹部須把艱苦奮鬥內化於心、外化於行。思想上,常擰“總開關”,牢記“黨和政府帶頭過緊日子,目的是爲老百姓過好日子”,花每一分錢、辦每一件事,應當問問是否必要、是否於發展有利、是否讓羣衆受益。行動上,常懷敬畏之心,從人走燈關、紙張雙面使用、食堂“光盤”等細節做起,讓節約成爲恪守規矩、對人民負責的自覺行爲。用權上,守正持廉,牢記“公款姓公,一分一釐都不能亂花”,堅決杜絕爲了“形象”“面子”而鋪張浪費,嚴防政績觀錯位導致勞民傷財。
制度管根本、管長遠。新修訂的《黨政機關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條例》,進一步擰緊了黨政機關帶頭過緊日子的制度螺栓。同時,一些地方探索“一碼通刷”機關食堂,公務接待掃碼即付,既方便幹部又堵住浪費漏洞;有的運用數字化手段強化預算約束,加強經費管理、監控預算執行中的偏差和漏洞,推動節約型機關建設制度化。這些創新做法,爲傳承弘揚艱苦奮鬥優良作風提供了有益探索。
從延安時期軍民同心、共克“魚大水小”的困境,到新時代弘揚“過緊日子”、厲行勤儉節約的新風,時空條件在變,但我們黨的政治本色和崇高品格始終未變。艱苦奮鬥,永不過時。
《 人民日報 》( 2025年08月26日 1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