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永續行動家/雙和醫院院長李明哲 推動「一科一永續」

永續在雙和醫院院長李明哲口中,不是口號,而是生活方式的養成。記者黃義書/攝影

在臺灣醫療版圖上,臺大和北榮、長庚是老字號的醫學中心,雙和醫院新任院長李明哲說,雙和醫院是一家年僅十七歲的醫院,爲新北市中、永和地區的居民所熟知,但雙和醫院多年前即開始投入「永續」,不僅做得比別人早、也做得比別人好,希望未來民衆想到雙和醫院,就是那家做「永續」很在行的醫院。

率先回收耗材 從洗腎室着手

「雙和醫院投入永續的時間非常早」。李明哲笑稱,接任院長後,第一件事就是「惡補」院內過去到現在的ESG脈絡。雙和醫院推動ESG時,腎臟科是最早推行的單位,看準臺灣洗腎人口衆多 ,優先回收洗腎器材,後續從治療面着手降低排碳量。

不過,李明哲反問,一位完成腎臟移植的患者與一位需要洗腎,但洗腎相關儀器有回收,兩者相比,哪個排碳量比較少?答案很明顯是腎移植。

長年於器官移植領域耕耘的李明哲(左二),接任雙和醫院院長,盼未來人們一提到雙和醫院,就能馬上聯想到,這是一家做「永續」的醫院。圖/李明哲提供

提升器捐意願 預防晚期腎病

同時也是器捐病主中心董事長的李明哲,從事器官移植逾卅年。他表示,如果把醫療永續的重點都擺在「回收」,很快就會沒有東西可回收,醫療永續要用醫療角度思考,提升民衆器捐意願、預防國人走向晚期腎臟病,都是降低醫療碳排的重要方式。

李明哲表示,臺灣洗腎人口逾九萬,若治療模式的選擇更精準,既提升生活品質,也能實質減碳,「很多人沒想到,醫療方式本身就會影響碳排」。

永續在李明哲口中,不是口號,而是生活方式的養成。他從多年前開始,在參加餐敘後就搭乘「十一路公車」回家,也就是靠雙腳走路回去,不只當飯後運動,也減少通勤碳排。醫療院所推行永續時,許多人表達「不可能」,他反問:你會覺得每天吃飯很辛苦嗎?不會。永續也是,只要成爲習慣,就不會累。

執行醫療永續 分類回收做起

他強調,不必要求同仁毫釐不差,但要把「順手做對的事」內化成直覺,從分類、回收做起,到臨牀流程的每個細節。他自己也從腎臟科的經驗學到,每項醫療業務都有不同的醫療永續可以執行,但要由該科的醫護人員找尋,所以目前推動「一科一永續」,落實永續概念。

作爲外科醫師,李明哲也關心醫材與器械生態的結構性課題,單次醫材拉高病人安全,但製造與銷燬都推升環境負擔。他主張與廠商合作建立回收再利用機制,從「單向流程」轉爲循環經濟;若能把回收、消毒、分解、再製納入供應鏈,醫院就優先採用,讓市場獎勵負責任的產品設計。他舉例,肝腫瘤燒灼術若能以一人一支、重複多次的設計取代每次都得報廢的耗材,就能減少浪費。

李明哲在花蓮慈濟醫院任職卅年,從慈濟回到母校北醫大體系,他說慈濟是宗教醫院,其價值觀以及文化,讓員工自動自發地投入公益與環保,如今他來到雙和,首要任務是在原有提早起步開始執行的永續進度,拓展成員工的一種習慣,成爲雙和文化。

面對二○五○淨零的目標,李明哲坦言有難度,畢竟人類只要呼吸就在排碳,醫療不可能零排放,重點應放在「淨零」,排出與回收達到動態平衡。他把大目標拆解爲可行的小步驟,讓每科看得見自己的角色,每個人知道可從何處開始。

至於雙和的定位,李明哲準備好的標語是「永續、共融、創新」。當被問到雙和的特色是什麼,他會回答永續;而當他反問外界,若得到的是同一個答案,這張名片就算真正成立。

關於李明哲

年齡:60歲,1965年生

專長:肝膽胰胃腫瘤手術

內分泌腫瘤手術

肝臟與腎臟移植手術

現任:衛福部立雙和醫院院長

財團法人器官捐贈移植登錄及病人自主推廣中心董事長

臺灣移植醫學學會常務理事

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系外科學科教授

臺北醫學大學器官移植研究中心主任

經歷:

衛福部立雙和醫院醫務副院長

臺北市立萬芳醫院副院長

中華民國器官捐贈協會理事長

花蓮慈濟醫院外科部主任

慈濟大學專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