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永續行動家/榮耀之路 推動器官移植 改變醫療文化

從花蓮慈濟到雙和醫院,李明哲持續推動器官移植工作,圖爲他與輔助治療犬Oba合影。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曾在花蓮慈濟醫院服務卅年,李明哲不稱「離開」,而說是換一種回饋社會的方式。他是瑞芳人,求學與訓練多在北部,卻在年輕時直奔醫療資源匱乏的花東。原先只想待一兩年,卻因一樁救護延誤的遺憾而留下,他從慈濟學到,「文化是可以被改變的」,讓他回母校體系醫院,希望讓相對冷漠的北部醫療體制,增添一些溫暖。

卅年前,正在慈濟值班的李明哲,接到一通電話,告知要送一位氣胸患者過來。由於路程至少兩個半小時起跳,當時他問對方「有沒有幫忙插胸管?」對方低聲說,「沒有,而且車已經出去了」。李明哲說,當時是沒有手機,只有無線電的年代,僅能祈求救護車能開快一點。但車到了,人卻死了。

李明哲詢問救護人員,患者什麼時候斷氣,答案是「廿分鐘前」。患者撐了兩個多小時,明明就快到醫院了,如果一開始先插了胸管,可能有機會救回一命,因爲此事他才決定留在花東。回到北部,是因爲母校召喚,李明哲在花東奉獻卅年,值得驕傲,但若要讓專長髮揮更大的社會效益,就必須把經驗帶回人口密集、需求龐大的都會圈。

李明哲發現,都市裡面對器官移植的阻力,不是家屬不願意,而是醫護不願面對失敗,他嘗試改變醫療文化,把過去在慈濟執行的「榮耀之路」帶到北醫體系。

李明哲也把「改變文化」帶到手術室,雙和手術室曾經滿地拋棄的衣物與口罩。某次他彎下腰撿,有位醫師下刀向他致意,卻無視他的舉動。李明哲把這段經歷寫在每月一次「院長的話」,雖然他仍會去手術室撿手術衣,但愈來愈少人亂丟。改變雖然慢,但至少已經開始。形成新文化需要時間,希望未來愈來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