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療天室》微創脊椎內視鏡手術是什麼? 專訪北榮桃園分院骨科主任黃振邦醫師
腰痛不會好?骨科問題一次懂 機車族1動作最傷腰!【健康療天室】EP3 feat.黃振邦 臺北榮總桃園分院骨科主任
隨着臺灣邁入超高齡化社會,脊椎相關疾病成爲國人健康的重要課題。根據統計,40歲以上每兩人就有一人面臨脊椎退化問題,若未及早治療,不僅可能導致行動困難,甚至影響家庭與生活品質。
脊椎疾病來勢洶洶,生活習慣是關鍵。本集《健康療天室》特別邀請臺北榮總桃園分院骨科主任黃振邦主任,深入解析脊椎退化、椎間盤突出與坐骨神經痛的成因、診斷與最新的微創治療方式——脊椎內視鏡手術。
黃主任表示,骨骼如同其他器官,會隨着年齡與使用逐漸退化,當中最常見的疾病包括退化性脊椎病變、骨質疏鬆與椎間盤突出。許多患者初期僅有輕微腰背疼痛,但若未改善姿勢與生活習慣,往往會反覆發作甚至惡化爲慢性病痛。談及椎間盤突出與坐骨神經痛,黃醫師指出,長時間久坐與不良姿勢是主因,當椎間盤破裂壓迫神經時,患者常出現從臀部延伸至小腿或腳底的痠麻感,建議若有長期單側疼痛,應及早求診並進行X光等影像檢查。
骨質疏鬆則是「沉默的殺手」,多數患者難以察覺。黃醫師提醒,50歲後鈣質流失加劇,尤其女性更應積極補鈣並配合適度運動,如游泳、騎腳踏車等減少關節負擔的活動。對於害怕手術的患者,黃醫師說明,醫療科技進步,傳統大傷口手術已可透過「微創脊椎內視鏡」替代。內視鏡利用無菌水作爲介質,直接將鏡頭伸入患部執行手術,傷口僅約1公分,大幅縮短恢復期並減少併發症。此外,AI與導航機械手臂也逐步導入骨科手術,讓脊椎鋼釘的置放更精準,有效避開神經,提升手術安全性與效率。
對於「該不該開刀」的疑慮,黃醫師建議,若經過三個月以上保守治療仍無改善,或出現跛行、排尿困難等神經症狀,就應積極評估手術治療。最後,黃醫師提醒,保持良好姿勢、避免久坐、每1-2小時起身活動,是預防脊椎問題的第一步。即便發生疼痛,也應依專業醫師建議調整運動強度與方式,而非完全靜止不動,否則反而不利康復。黃主任強調:「別讓對手術的恐懼拖延就醫時機,提早介入與正確治療,是避免長期疼痛與失能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