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管理-開放整合健康數據:打造個人化風險管理

圖/freepik

剛落幕的「第二屆高齡健康產業博覽會」,個人有兩個觀察,一是從科技業、保險業到便利商店,都在搶攻健康數據這塊大餅。保險業者更是積極參與,將健康數據視爲風險管理的重要工具。

二是多樣性,臺灣的ICT業者很早就投入健康醫療領域,各自建立健康資料平臺,串聯藥局、便利商店、健身俱樂部等合作伙伴。平臺蒐集的資料自體重、血壓、心率等生理數據,到運動量、飲食熱量等生活型態資訊,包羅萬象。

然而,理想很性感,現實很骨感。產業界一頭熱反映的是對健康數據商機的高度期待,但現實狀況卻存在着巨大落差。個人使用者的反應更是遠不如預期,即使曾經使用過健康數據平臺,多數民衆上傳數據的行爲往往只是「一時興起」,而非持續習慣;更關鍵的是,一般民衆並不清楚長期儲存、持續上傳個人健康數據究竟有什麼實質好處。

這種「產業熱、民衆冷」的兩極化現象凸顯了一個核心問題,相對於病歷資料對醫療價值意義的顯著性,健康數據對個人的具體價值並不明確。缺乏明確的個人經濟利益回饋機制,很難激發民衆持續參與的動機。

目前各家業者的平臺都是獨立運作的健康資料中心,彼此缺乏互通,形成嚴重的「數據孤島」效應。這種分散儲存不僅限制了數據的綜合應用價值,也讓使用者需要在多個平臺間重複輸入資料,增加使用負擔。

健保署雖然建置了「健康存摺」,提供個人就醫紀錄、用藥、檢驗及疫苗接種等資料查詢,目前已有超過4成民衆使用。

「健康存摺」也提供第三方服務,在使用者主動授權允許下,可將部分健康資料提供給第三方,以便更方便地管理健康資訊或提供特定服務。但健康存摺的功能主要停留在被動的資料查詢,缺乏主動的健康預警和預測性服務,無法滿足現代民衆對個人化健康管理的需求。

促進民衆持續的參與意願,可將現有的健康存摺轉型爲開放式整合平臺,納入更多生活型態資料,實現多元健康數據的有效串聯。開放演算法上架是另一個可能,允許私人開發的健康風險管理預測演算法上架至至整合平臺,透過多元化的分析工具,提供個人使用者真正個人化的健康建議和風險預測服務。這不僅能豐富平臺功能,也能建立新的營運模式和分潤機制。

此外,建立適當規範的前提下,適度開放個人健康數據的合法交易機制,讓數據擁有者能獲得實質的經濟回饋,提升長期參與誘因。當民衆能夠清楚看到參與健康數據生態系統的具體好處時,自然會更願意持續貢獻數據。

臺灣在ICT技術和全民健保制度上都具備優勢,有機會在全球數位健康浪潮中佔據領先地位。透過政策支持、技術創新與跨領域合作,可以將目前單純的「健康存摺」概念,升級爲功能完整的個人化醫療健康管理平臺。

這個轉變的關鍵,在於建立一個所有參與者都能受益的健康數據生態系統。民衆獲得個人化健康服務和經濟回饋,業者取得高品質數據資源,政府達成全民健康促進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