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軍波:世界需要中歐攜手應對全球性挑戰
來源:環球時報
5月23日和2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應約分別同德國總理默茨和法國總統馬克龍通電話。值得注意的是,兩次通話是在中歐建交50週年、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週年和國際經濟秩序受到貿易保護主義強烈衝擊等背景下進行的。
在與馬克龍總統通話中,習主席強調,中法同爲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和獨立自主大國,國際形勢越是複雜,中法越要作出正確戰略抉擇,“共同做維護國際秩序的可靠力量、促進全球增長的開放力量、引領多邊合作的進步力量”。實際上,“三個力量”對於指導今後中法、中歐關係健康穩定發展,並助力共同維護和促進世界穩定、進步與繁榮具有深遠意義。
首先,維護現有國際秩序至關重要。當今的國際秩序是以聯合國體系爲核心,這一秩序的最基本要義在於:國家間關係不應訴諸武力和以武力相威脅;國際關係應基於國際社會共同認可的規則和國際法精神;各國主權平等並應得到尊重。隨着時代變遷,尤其是冷戰的終結,對人權的尊重和對人道主義行動的重視也逐漸被國際社會所普遍接受。
然而,在二戰結束80週年之際,當今國際秩序正遭到強烈衝擊。個別國家慣於使用自身武力對其他國家進行脅迫甚至侵略,不尊重聯合國權威,肆意使用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特權破壞國際共識,不尊重其他國家的國家主權,等等。中歐是維護二戰後秩序的重要力量。面對破壞這一秩序的行爲日益增多,中歐有義務去維護國際秩序,這不僅是對二戰衆多犧牲先烈的最好紀念,也是爲了確保世界和平與穩定。
值得一提的是,中歐都認同多極化現實,中方尤其提出建構“平等有序”的多極化。因此,如何共同致力於確保國際穩定和公正的多極秩序的形成,防止並抵制美國一些政客所設想的大國爭霸的“多極秩序”,中歐雙方有必要加強合作。
其次,保持開放才能促進全球增長。中國和以法德爲代表的歐洲國家的經濟繁榮,從根本上得益於各自的開放性。中國自實施對外開放政策以來,經濟發展進入快車道。尤其在2001年正式加入世貿組織,徹底融入國際經濟體系後,中國經濟增長突飛猛進,靠着勤勞與智慧一路發展爲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歐洲作爲發達地區,其對外貿易和投資既有益於其他國家,也促進了歐洲自身的持久繁榮。得益於與發展中國家的經濟交流,長期以來,歐洲國家可以便利地獲得相對廉價的原材料、原油和初級產品,並通過向發展中國家出售技術和工業製成品獲得高額利潤。總之,“開放”是中歐各自經濟繁榮的重要密碼,也是助力所有國家經濟發展的前提。
然而當今基於開放的國際經濟秩序,遭到以美國爲主要代表的重商主義思想和貿易保護主義政策嚴重破壞。華盛頓肆意發動針對世界其他主要經濟體的關稅戰,正嚴重威脅全球經濟的正常互動,儘管關稅戰目前被按下暫停鍵,但華盛頓對外政策的不確定性和根本上的重商主義思想將對未來的國際經濟秩序繼續造成衝擊。
中歐作爲基於開放並繼續秉持開放政策的經濟體,面對單邊保護主義和經濟霸凌,有必要聯合一致進行應對,包括恢復世界貿易組織的權威和功能,共同積極推動國際重要經濟體之間的開放性,支持各自對外自貿區建設,以更開放的姿態推進新一輪經濟全球化。
最後,應對挑戰亟需加強多邊合作。長期以來,多邊主義是中國與歐洲國家共同尊崇的處理國際問題的重要原則。歐盟曾於2003年發佈有關“有效的多邊主義”的對外戰略文件,近年來更是強調多邊主義在處理國際事務中的核心意義。中國也一直是國際多邊機制的積極參與者。然而,以聯合國爲代表的國際多邊機制近年來日益遭到破壞,這導致諸多依賴多邊平臺的國際問題的解決變得日趨困難。以美國爲代表,少數力量肆意退出重要國際組織和機構及多邊機制,導致在諸如氣候變化治理、核不擴散、國際貿易爭端解決、國際教育和人才培養等領域的國際治理停滯或面臨巨大挑戰。
因此,中國與歐洲國家作爲共同致力於通過多邊合作應對全球公共問題,或以和平方式公平解決國家間問題的支持力量,有必要在如今權威性多邊機制受到輕視和破壞之際,重新恢復它們的權威,尤其致力於恢復和促進聯合國的權威的增長,反對單邊主義和霸權主義,這對維護國際社會的穩定和全球問題的解決至關重要。(作者是復旦大學中歐關係研究中心主任、上海歐洲學會副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