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檢中心設置CT、MRI 放射線醫學會:破壞分級醫療制度
放射線醫學會指出,CT、MRI屬於高度專業的醫療檢查,任意開放設置,可能破壞既有的醫療分級制度。MRI示意圖。本報資料照片
近期,針對開放健檢中心設置高階醫療儀器CT、MRI,引發社會關注。中華民國放射線醫學會表示,此議題涉及醫療安全、專業人力分配、醫療資源公平性及健保財政負擔等多重層面,應以「維護國民健康」爲最高原則,審慎評估其長遠影響。
放射線醫學會指出,CT與MRI屬於高階影像診斷儀器,需由專業放射診斷科醫師與醫事放射師共同操作與判讀,確保診斷精確度與患者安全。若無專業醫師即時判讀與處置,可能導致誤診、 漏診或意外反應處理不及,進而影響病人權益。此外,高階儀器的品質控制、輻射防護與急救機制均需符合嚴格標準,僅具備完整醫療體系的醫院方能確保病患安全。
但臺灣目前放射診斷科專科醫師與醫事放射師人力嚴重不足,特別在偏鄉地區更是難以支應現有醫療需求,開放健檢中心設置CT、MRI,將進一步分散有限的專業人力,使得基層醫療與急重症照護人力更加吃緊,影響全民醫療品質。
放射線醫學會表示,健檢中心以商業模式運作,可能過度誘導消費者進行昂貴,但非必要的高階影像檢查,進一步擴大醫療資源分配不均。同時,這些檢查結果的疑似異常個案,最終仍需迴歸醫院進一步診斷,恐對健保系統帶來額外負擔,增加全民醫療成本。
因此,CT、MRI屬於高度專業的醫療檢查,應依醫療分級制度進行適當配置,確保資源有效運用。若任意開放設置,可能破壞既有的醫療分級制度,使高階醫療資源管理失控,甚至加劇醫療資源不均,讓弱勢族羣更難以獲得必要的醫療服務。
放射線醫學會強調,開放健檢中心設置CT、MRI雖可能提升自費市場的檢查數量,但長遠來看,恐將衝擊臺灣現行醫療體系的穩定性與公平性、甚至對全民健康帶來負面影響。政府應審慎評估政策推動的社會與健康風險,並優先改善現有醫療資源分配與使用效率,以確保國民健康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