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檢異常當一般發炎 男子「蛋蛋緊緊的」竟癌細胞已轉移全身
▲醫師提醒,50歲以上男性及具家族史等高風險族羣進行檢查。(圖/記者趙於婷攝)
記者趙於婷/臺北報導
74歲的服飾業退休老闆蔡先生,早年健檢發現PSA偏高,誤信只是尋常的發炎,拖了4年,再次因「蛋蛋緊緊的」就醫,檢查已是轉移性攝護腺癌,癌細胞轉移全身。醫師指出,全臺每年逾9,000人確診攝護腺癌,死亡率居高不下,其中一個原因是3成病友確診已晚期合併癌轉移,呼籲50歲以上定期篩檢PSA,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根據最新癌症登記報告,2022年全臺有超過9000人確診罹患攝護腺癌,高居男性癌症發生率第3名,且成長率高居十大男性癌症之冠,較前一年增加6.3%,是大腸直腸癌的2.3倍。若長遠來看,攝護腺癌過去20年來,每年新確診數更飆升超過3倍以上,此外,攝護腺癌也是國人第5大癌症死因,一年奪走超過1800條寶貴性命。
臺灣泌尿科醫學會理事長查岱龍指出,攝護腺癌晚期確診比例高,主因在於初期幾乎沒症狀,許多男性即使有排尿困擾,也容易被視爲正常老化且諱疾忌醫,加上「攝護腺特異抗原」(PSA)檢查未列入公費篩檢,導致50歲以上男性往往錯過早期診斷的機會。
基隆長庚紀念醫院院長吳俊德也提到,攝護腺癌好發於60歲至75歲高齡男性族羣,由於症狀不明顯,往往腫瘤已壓迫到膀胱、尿道或轉移至骨頭產生疼痛時才驚覺有異,約3成癌友確診時已經癌轉移。
在治療上,若能在第1至第3期發現攝護腺癌,5年存活率可超過8成以上;但若延誤至第4期,五年存活率將驟降至5成以下。而美國癌症治療指引(NCCN)的新版指引中,已經將標靶藥物PARP抑制劑、新一代精準放射標靶藥物增列爲「轉移性去勢抗性攝護腺癌」的治療選擇,爲患者帶來治療新曙光。
面對攝護腺癌發生率快速上升,查岱龍呼籲,針對50歲以上男性及具家族史等高風險族羣進行檢查,美國推行PSA檢查多年,成功將攝護腺癌第4期確診率降至5%,相較之下,臺灣仍有近30%患者確診時已是晚期,提早發現、提早治療,將是提升存活率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