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構區域支持網絡:靜宜大學教學實踐研究中區基地的策略與挑戰

【文.鄭志文/靜宜大學教務長】

面對高等教育中教學創新與實證研究日益受到重視的趨勢,教育部自2017年起推動「教學實踐研究計劃」,期望透過研究與教學的結合,強化學生學習成效與教師教學品質。2020年起更擴大推動「教學實踐研究區域基地計劃」,期待區域基地發揮區域中心功能,帶動鄰近學校教師投入教學創新與研究,形成實踐社羣、資源共享、知能深化的支持生態。

從單點創新走向區域實踐

靜宜大學(簡稱靜宜)自2020年起承擔起全國北、中、南、東的教學實踐研究中區基地任務,本案透過系統性地整合校內外資源,不僅爲中部區域大專校院教師建構了豐沛的教學實踐研究支持網絡,更成功地將教師教學創新與學生學習成效提升的願景,務實推展於教學現場。此計劃以「教師—課程—學生」總體改變爲核心目標,旨在引導教師突破固有體制限制,積極投入教學創新與相關研究,進而有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與提升學習效能。

據此,中區基地發揮其在教學改革與資源整合的既有優勢,逐步建立涵蓋教師培力、行政支持、專案協作等面向的支持架構,串聯中部地區近30所大專校院,爲推動教學實踐研究建構出深具規模與韌性的區域支持網絡。本文將回顧中區基地五年來的推展歷程,聚焦其策略規劃、具體成果與未來挑戰,並從中省思高教創新推動的制度設計與可行機制。

從基礎紮根到整合擴散:基地理念與推動策略

靜宜長期耕耘教學創新,早自2015年起即透過教學卓越計劃、高等教育深耕計劃、教師多元升等重點學校計劃等政策資源,引導教師重視課室行動研究與課程設計創新,並於2018年起積極推動教學實踐研究計劃。相關量能的累積,爲承接中區基地奠定製度與人力基礎。

2020年接下區域基地任務後,靜宜進一步整合校內資源,將原先分散於教務處、教學發展中心、校務研究辦公室等單位的能量,統整爲「中區基地辦公室」專責團隊。此舉不僅提升橫向協作效率,也讓教師與合作學校能有清楚的服務窗口與協作節點,強化任務執行的穩定性與制度化。

中區基地的核心策略可歸納爲三大系統性構面:

1.建構教師資源系統:包括實作工作坊、主題研習、升等經驗傳承與教學諮詢;

2.強化行政支持系統:推動跨校行政合作與校內製度精進;

3.協力專案辦公室任務推動:串連區域基地功能與全國政策目標。

透過此三軌並進策略,中區基地逐步形成涵蓋教師端、學校端與政策端的多層次支持結構。值得一提的是,中區基地在推動過程中特別重視「在地化策略」的運用,採取「策略性陪伴」與「主題式聚焦」兩種並行模式,一方面依據不同學校的校情與教師特性,透過社羣計劃促使各校教師量身設計培力方式;另一方面則每年設定核心關鍵主題(如:跨域課程設計、AI教學應用、素養導向評量等),串連不同學校、不同層級教師形成跨校學習圈,提升知識共構效能。

區域教師的需求與新興議題:支持系統設計的核心依據

一、教師有強化教學研究能力的需求

多數教師在參與教學實踐計劃過程中,認爲自己最需要的支持來自於「研究設計」與「成果撰寫」兩大面向。尤其針對教育類質性研究法、課堂行動研究法、評量工具建置與量化資料分析等主題,教師表現出高度期待。根據問卷統計,有高達72%的教師表示希望參與進階研究方法課程,顯示在「教而能研、研以促教」的理念下,教師渴望具備更強的研究力與證據產出能力。

二、教師對AI科技與數位工具應用有高度興趣

面對近年AI生成式工具(如ChatGPT)快速進入教育現場,教師普遍表現出「高度關注,但操作信心不足」的態度。問卷結果顯示,超過65%的教師希望基地開設「AI應用於教學」相關主題的工作坊,內容以課程設計整合AI工具、學生學習歷程追蹤、數位教學平臺操作等爲主。此顯示教育數位轉型已不再是未來趨勢,而是現場教師切身面對的轉型課題,亟需基地提供多樣化且具實務性的支持。

三、教師亟需促進學習成效與課室互動的實作策略

除了研究與科技議題外,教師亦非常關心教學現場中學生的參與度、學習動機與回饋機制。許多教師反應在多元能力學生組成的班級中,存在教學適性化與學習落差問題,亟需能提升教學互動與學生參與的實作策略,如翻轉教學、探究導向學習、數位遊戲式學習等。

四、教師有跨領域與產學合作的課程設計挑戰

在推動跨領域學習與課程模組化趨勢下,不少教師表示在「如何與異科教師協作」、「如何將企業議題轉化爲教學素材」等面向上,仍缺乏實務經驗與設計模板。因此,基地後續亦規劃發展「課程共備支持平臺」與「教案資料共享系統」,以協助教師突破課程創新上的邊界。

總結而言,區域教師在教學實踐的需求主要涵蓋「研究深化」、「數位應用」、「教學互動」與「跨域課程設計」等四大主軸,這些需求也構成基地設計未來支持服務與活動主題的依據方向。

教師端的推進成果:專業知能、社羣動能與資源流通

中區基地發展教師社羣,採取系統化推動與分層資源支持的策略,強調「教師—課程—學生」三位一體的教學精神,實質建立起以教育現場爲核心、以解決問題爲導向的跨校合作平臺。在教師專業發展方面,基地重視「紮根實務、深化研究」雙軌並進,歷經5年推動,展現出明確成果,社羣投入的規模、影響範圍與成效日益顯著。

一、規模與參與度

基地依據「中部區域基地跨校教師專業學習社羣實施要點」推動,鼓勵跨校教師組成緊密互動平臺,共享經驗與研究成果,大力推動跨校教師社羣。2024年度共覈定19組社羣、實際執行18組,橫跨37校、共169位教師加入;迄2025年,更擴大爲24組社羣、橫跨47校,共 178位教師加入的龐大跨校合作,有效促成中部地區教師的實質參與。

以2025年爲例,參與社羣之教師主要涵蓋臺中、彰化、南投、雲林、苗栗、新竹、嘉義等縣市,亦有來自北部與南部的教師跨區參與。學校類型以私立大學爲主(16校76人),公立大學次之(12校22人),亦包含公立與私立技職學校(合計17校),總體而言中部區社羣成員共計20校138人,佔全體成員之77%,符合中區基地社羣設計的多元性與目標對象,並逐年上升。

爲使社羣有效運作,基地儘可能協助提高社羣經費,使社羣效益擴大。每組社羣最高可獲得3至5萬元經費補助,依社羣規模與實作強度進行彈性核配,鼓勵教師深化活動內容。基地亦提供顧問輔導資源、行政窗口協助、教案模板與研究方法資料包,降低社羣運作門檻,增進執行效率。

二、教學實踐研究目標

社羣除共同進行議題研討與實踐設計外,更具實質產出。以2024年度而言,社羣成員教師共計提案75件教學實踐研究計劃,覈定41件;其中3件入選績優,並分享48件研究案例。部分社羣更進一步舉辦區域型工作坊、成果發表會或線上共學聚會,積極促進教師間交流與共備。尤其部分教師在社羣支持下首次撰寫並申請計劃,顯示社羣已成爲基層教師跨入教學實踐研究的重要跳板。終究,區域基地的核心重點之一在於推動教師投件於教學實踐研究計劃,爲了在最後一哩路促成教師的計劃撰寫,基地組成由24位具實務經驗的教師與專家所構成的顧問團隊,提供17人次一對一計劃諮詢,輔助教師擬定研究方案,形成支持知能轉譯的橋樑。多位首次申請教學實踐研究計劃的教師回饋表示,諮詢服務有助於理清研究架構與撰寫邏輯,減少進入門檻,強化實作信心。

三、社羣效益

社羣主題多元豐富,主要包含了教學設計創新導向、數位與AI應用導向、跨域實作與產學導向,此外還有素養導向、服務學習與通識跨域設計等。這些主題緊扣當前教育現場的焦點議題,展現教師實務解決與教學改革的企圖心。亦有社羣發展爲跨校課程合作計劃,或衍生出內部師培系統,成果逐步從小規模合作轉化爲制度化機制。值得注意的是,透過社羣參與,許多教師在教學實踐上的表現日益成熟,能夠從教學問題意識出發,設計更具結構性與可評量性的課程方案。部分社羣計劃亦逐步轉化爲跨校共備課程,並延伸發展成校內種子教師培訓計劃,強化整體教學創新文化。

四、提供豐富多元工作坊

除了社羣內教師外,基地亦提供豐富多元工作坊,給予各校教師自主增能培力與共學機會。2024年度共辦理7場實作工作坊與13場主題論壇,主題涵蓋教學實踐研究方法、課程設計、評量工具、質性研究、升等經驗與學術倫理等,參與教師遍及107校,線上與實體總參與人次達1,088人。例如,2024年4月8日舉辦之「教學實踐研究方法工作坊」由東海大學巫博瀚助理教授主講,線上與現場合計113人次參與;5月13日邀請朱蕙君教授講授學習歷程評量設計;6月24日則邀請詹明峰副教授,以素養導向爲核心,探討學習目標與評量對應。這些活動均能獲得各校教師的積極參與和正向回饋。

爲了讓教學資源更加制度化與擴散,基地努力強化資源流通。基地彙整工作坊教材與影片,建立雲端資料平臺,提供教師快速檢索、回放與再學習之管道,方便教師重溫與應用。更重要的是,中區各校對於教學工坊、跨校互動的能量不一,中區基地提供的豐富資源正適當補足各校教學學習的需求,亦呼應了基地存在的價值。

學校端的合作深化:行政支持與聯盟共榮

靜宜作爲中區基地,不僅着重於教師端的知能養成,也積極推動校級層次的合作交流與制度協作。促成跨校互動的第一項盛事,來自於每年教學實踐研究計劃的全國各學門成果交流會,中區基地全力舉辦來自通識、民生、工程等共計10個學門精彩成果發表,作爲全國各校與教師交流的大平臺,除了是教師個人端,亦是學校端的年度最佳交流機會。

其次,爲強化行政支持系統,基地每年均辦理「夥伴共學交流會」,邀請來自中區大專校院之教學發展或教學資源行政人員參與,層級包含教務長、教發中心主任、教學實踐或教學研究行政人員,交流各校推動教學實踐研究的行政機制與教師支持方式。透過跨校對話與實務分享,逐步建構跨校行政交流網絡,提升整體運作效能。

在2024年召開的「中區跨校主管共識會議」中,基地邀集18所學校的一、二級主管與會,聚焦於教學實踐研究制度建置、支持措施與未來策略。與會主管透過共識討論與經驗分享,提出建立教師升等支持機制、整合校內計劃資源、提升校務數據應用等實質建議,進一步鞏固各校推動教研計劃的內部制度根基。爲深化合作意向,中區基地與多所聯盟學校簽署合作意向書,共構資源共享與課程交流機制,例如區域基地每年均協辦「中亞聯大教學實踐研究與創新線上研討會暨口頭髮表論文競賽」。在中區的共同努力下,2024年度參與中區基地各類支持措施之教師高達1,274總人次,顯示基地已逐漸發揮區域整合與推動的核心功能,建構具韌性的跨校合作平臺。

挑戰與精進:問題對應與策略迴應

在推動區域型教師社羣與教學實踐計劃的歷程中,中區基地也面臨多項現實挑戰,包括教師動機差異、跨校協作困難、資源落差與政策溝通等問題。然透過策略調整與持續精進,基地亦成功提出多元因應之道,促進區域合作穩定推展。

一、教師參與動機不一,投入程度落差大

部分學校教師面對教學實踐仍存觀望心態,特別是未曾執行過相關計劃者,對於參與社羣、提出研究、進行反思與成果發表等,感到時間負擔與知能不足。對此,基地一方面透過「微型諮詢」與「點對點引導」方式,協助初學教師跨出第一步,另一方面設計分層支持系統,從新手入門至進階深化皆有對應資源。

二、跨校合作缺乏默契,溝通協作難度高

教師社羣跨校組成易因校務行政流程不同、會議時間難以配合等問題,導致合作推展進度受阻。基地因應此一挑戰,採取「區域對接員」制度,安排固定窗口協助社羣跨校行政對接,並鼓勵採用線上共備工具,減少地理與時空限制。

三、資源取得與分享機制未臻完善

許多學校教師反應缺乏數據資料庫、教案參考範本或成果案例可借鏡,導致研究起步緩慢。基地因應此問題,強化「中區基地資源雲」建置,將過往優良計劃成果彙整成「教案資料包」、「研究歷程參考表」、「論文範本集」等模組,供教師快速上手與調整應用。

四、計劃執行與教學現場連結不足

部分教師認爲計劃撰寫過程過於重研究而偏離教學現場實際需求。基地因此強調「課堂回饋導向」的研究設計,並於工作坊中導入學生回饋分析、行動反思方法與課堂錄影分析等工具,協助教師提升研究與教學的實用性與整合度。

五、政策溝通與評量制度雖尚有落差,但逐漸進步中

由於教學實踐研究計劃涉及教育部、各大學與教師三方角色,對於成果評量標準與政策目標認知仍有落差。基地持續與教育部專案辦公室保持密切聯繫,並辦理多場計劃說明會與社羣活動,協助教師理解審查邏輯,降低落選率。

綜上所述,中區基地面對挑戰時,不僅強化了應變機制,更從教師出發,以服務爲本,形塑具支持性與韌性的制度架構,使區域型教師社羣能在現實環境中持續運作、茁壯成長。

結語:打造永續支持網絡,迴應高教變局

中區基地自2020年以來,已逐步從單一學校的創新實踐者,轉型爲區域型教學變革的催化推手。透過制度設計、教師社羣、行政協作與資源整合,中區基地成功建構具多層次、跨校際、長效性的支持機制。基地成立以來,不僅透過各式培力活動與跨校社羣經營,支持教師完成教學實踐研究計劃,更致力於迴應教學現場的實務困難,推動以學生學習成效爲核心的教學改革行動。

基地勠力協助教師透過反思與研究,優化教學歷程,提升學生參與度與學習品質。基地運作亦持續因應教育現場趨勢調整方向,特別是在AI生成技術與教育數位轉型迅速發展的當下,積極引導教師掌握新科技工具,提升自身的數位素養與課程設計創新力。少子化浪潮下,提升高教現場的教學競爭力與學生學習價值,是全體教育工作者面臨的共同任務。而展望未來,中區基地將持續以教師需求爲核心,整合政策、資源與實務,打造一個具高度迴應性與專業導向的教學支持平臺,使教師在不斷變動的教育情境中,能穩健成長併發揮教學影響力。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