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發股份發力佈局多元化,淨利潤水平卻回到10年前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唐韶葵 上海報道
2025年開年,建發股份(600153.SH)斥巨資在北京拿地。
1月2日,經過247輪競價,建發股份以90.4億元的總價成功競得北京市海淀區東昇鎮北部片區朱房四街棚戶區改造項目二期(剩餘用地)“HD00-0803-0030”地塊,樓面價9.5萬元/平方米,溢價率25.04%。
但隨後的1月25日,建發股份發佈2024年度業績預告,交出了一份近年來最差的成績單:2024年,建發股份實現歸母淨利潤爲24億元至35億元,與上年同期相比,減少約73%至82%。這意味着建發的淨利潤水平回到了十年前。據建發股份2014年年報,當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209億元,首次突破千億大關;歸母淨利潤爲25.07億元。
與此同時,建發股份有息負債已逼近2000億元。
2月6日,建發股份宣佈通過其全資子公司光晟新能源,正式入主*ST中利(002309.SZ),佈局新能源賽道。*ST中利的核心業務包括光伏組件及光伏電站,建發計劃通過資源整合和資金支持推動其業務升級。
同策研究院研究總監宋紅衛分析指出,傳統地產行業已經觸頂,從發展戰略來看,建發要尋找新的賽道。從新的戰略方向來看,新能源是未來發展的風口。建發股份佈局的是新能源的上游產業,屬於基礎設施投資,具有一定的發展前景。
但在利潤縮水的情況下,這份投資的價值頗受質疑。考慮到此前收購紅星美凱龍反而增加公司財務負擔,如今入主*ST中利,同樣令投資者擔憂“踩坑”問題。
佈局新能源的勝算和風險
入主*ST中利後,建發股份計劃利用自身在供應鏈、資金和國際貿易方面的優勢,推動ST中利的光伏業務升級。
分析人士指出,通過入主*ST中利佈局新能源,對於建發股份而言,或許有一定的機遇。
一方面,光伏行業發展潛力巨大,*ST中利核心資產集中於光伏組件及電站業務,建發可藉此擴大在新能源領域的市場份額。另一方面,建發與ST中利此前有業務往來,存在合作基礎,且建發自身有強大的供應鏈、資金和國際貿易資源,可幫助ST中利整合產業資源。
但風險同樣存在。新能源行業競爭激烈,技術迭代快,建發在技術、人才、市場渠道等方面可能面臨挑戰。同時,光伏行業目前面臨全行業虧損的困境,*ST中利2024年預計虧損9.6億元至14.6億元。儘管建發股份擁有一定的資源和經驗,但新能源領域的競爭激烈,其能否在短期內實現盈利仍存在不確定性。
值得注意的是,建發股份此前收購的紅星美凱龍,就被認爲是一種拖累。
2023年8月,建發出資62.9億元收購美凱龍(601828.SH)29.95%股份,成爲美凱龍實控人,藉此打造建發系房地產產業鏈閉環。然而,美凱龍業績持續下滑,2023年第四季度爲建發貢獻的“歸屬母公司淨利潤”爲-5.63億元。此外,其超760億元的債務可能成爲建發股份的財務拖累。
截至2025年2月12日,美凱龍股價收於3.19元/股,市值僅138.92億元,相比建發股份當年收購時候的市值減少了33%。美凱龍2024年預計歸母淨利潤-27.3億元至-23.3億元。建發股份作爲大股東恐要承擔相應虧損。
房地產業務隱患仍在
對於建發股份管理層而言,房地產主業壓力或許更大。
近年來,多數房企收縮戰線,建發股份卻在房地產領域逆勢擴張。綜合第三方平臺數據統計,2021年,建發股份以1766億元的新增貨值位居全國房企第12名;2022年,建發以908.5億元的新增貨值位居全國房企第10名;2023年,建發以1606.4億元的新增貨值位居全國房企第5名。2024年上半年,建發股份拿地近400億元。
與之對應的是運營成本與資金壓力的增加。據2024年第三季度財務報告,建發股份有息負債約爲313億元,財務成本爲13億元,年化利率約爲8.3%。
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建發股份長、短期借款和一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負債合計爲1619.4億元。若將公司永續債和2024年中報中的“其他流動負債-短期應付債券”計算在內,有息負債將達到1812.2億元。
另據克而瑞數據,2024年建發房產銷售金額下降約三成。
不過,儘管資金鍊吃緊,建發股份仍然保持高額分紅的習慣。2023年,建發股份分配股利、利潤或償付利息支付的現金爲133.6億元,較之前2021年的91.8億元增長了45.5%。
爲了積極抵禦現金流風險,2023年,建發股份曾計劃通過配股募資,兩次下調配股融資額度後,最終定爲不超過49.8億元。但股價的持續低迷,加上建發股份融資成本本身就有優勢,最終該公司放棄了配股。
終止配股融資,意味着建發股份需要通過其他渠道獲取現金流。在評級機構對建發股份的評級中,重點提及房地產去化和債務負擔較重等關注點。與此同時,頻繁的高管變動,也爲建發股份後續走向增加了不確定性。
2024年8月,做財務工作出身的林茂接替鄭永達成爲新的掌舵人。有分析人士指出,管理層的變動可能會影響公司的戰略執行和內部管理的穩定性。
與此同時,有機構指出,建發股份旗下子公司在項目開發進度、成本控制和銷售策略等方面存在問題,部分地產項目存在質量與交付延期等問題,這也將對銷售和利潤產生不利影響。
那麼,誰將爲建發股份這份2024年成績單買單?前述分析人士指出,首先是股東可能面臨股價波動、分紅減少等情況。其次,從公司角度看,若業績持續不佳,品牌形象可能受損,影響未來業務拓展。再者,員工也可能受到影響,如薪酬調整、職業發展受限等。
換言之,建發股份在主業及多元化道路上的狂奔,雖有積極進取的一面,但也面臨諸多問題。如何平衡擴張與風險,是建發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