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額近20億元后中策橡膠衝刺上交所 “空間換時間”彌補資本化短板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趙雲帆 報道

2月7日,上交所網站信息顯示,2025年第2次上市審覈委員會審議會議將於2月13日召開,屆時將審議中策橡膠的首發事項。

這意味着中國最大的輪胎集團企業,距離其IPO僅剩下臨門一腳。

中策橡膠於2022年11月啓動IPO輔導,並於2023年1月遞交招股書並獲得受理。因IPO窗口在2023年年底開始逐步縮小,自2023年9月首輪問詢到2024年6月中止更新財務報告,中策橡膠IPO事項推進較爲緩慢,其並無二輪問詢或上會消息更新。

直至去年12月,中策橡膠更新招股書申報稿,並大幅調減募集資金計劃,上會消息纔不期而至。

“空間換時間”的背後,中策橡膠雖仍保持內資輪胎“老大”地位,但因上市時間幾乎爲頭部企業中最晚,資本化助力不足,正面臨被“友商”奮起直追的現狀。

欠佳的IPO時點

輪胎行業是一個頭部企業資本化比例很高的行業。

根據《中國橡膠》統計,以銷售額計,內資輪胎行業前十企業中,排名第二的雙星集團旗下青島雙星早在1996年便完成深交所IPO。3到6位的賽輪輪胎、玲瓏輪胎、三角輪胎、雙錢集團(華誼集團)也分別在2011年、2016年、2016年和1992年完成A股上市。

此外,前十企業中最晚上市的爲2020年IPO的森麒麟,而唯一未上市的前十企業爲山東昊華輪胎。

作爲國內最大的輪胎行業老大,中策橡膠IPO不僅“姍姍來遲”,上市時間節點也並不理想。

2022年,即中策橡膠啓動IPO之年,全球汽車行業受公共衛生事件影響面臨景氣度下滑。與此同時,地緣政治壓力下,包括天然橡膠、煤焦油至炭黑等上游原材料價格暴漲,令輪胎企業在2022年遭遇“戴維斯雙殺”。

雖然在2023年之後,車市景氣度恢復、大宗商品與匯率影響減輕,但就在2023年9月中策橡膠完成首輪問詢後,歐美國家啓動了針對泰國出口的橡膠輪胎的“雙反調查”。

彼時,中策橡膠約三成以上收入來自海外,而除出口貿易外,海外生產基地僅泰國一處。

單一海外基地的風險,令中策橡膠將海外產能佈局的方向瞄向了墨西哥和印尼。

然而截至目前,雖然印尼一期工廠已經於2024年12月開始投產,但墨西哥要到2025年底纔可投產,而屆時關稅大棒如何襲來尚未知。

除基本面的不確定性之外,自2023年9月IPO放行速度放緩,至2024年上半年上市新規大幅調整,均對中策橡膠IPO之路形成了障礙。此外,招股書顯示其IPO籌備期間也多次分紅,一定程度引發輿論討論。

2024年9月以來,A股市場明顯回暖。但IPO節奏仍在較低檔位,以呵護市場流動性。疑似爲快速推進IPO,中策橡膠在近期進行了調整。

2024年12月9日,中策橡膠更新招股說明書,其中約28.5億元的補充流動資金項目被取消。與此同時,IPO項目增設8.5億元泰國增資建設高性能子午胎項目,募資金額則由70億元減少至48.5億元。

競爭對手的追趕

相較其國內“友商”均早早實現上市,中策橡膠的IPO實屬趕了個晚集。

中策橡膠爲國內最早從事輪胎製造的企業之一,其前身爲1958年建立的杭州海潮橡膠廠。1970年開始,橡膠廠向輪胎行業延伸觸角;1992年,橡膠廠與港資企業中策投資合資成立杭州中策橡膠(股份)有限公司,並逐步發展至國內首屈一指的輪胎企業。

直到2024年,中策橡膠持續蟬聯全國最大輪胎製造商地位。

招股書顯示,中策橡膠2021年至2023年主營業務收入分別爲 304.8億元、317.6億元、351.2億元;同期歸屬股東淨利潤分別爲13.75億元、12.25億元、26.38億元。2024年上半年,公司分別實現營業收入、歸屬股東淨利潤184.6億元和25.4億元,盈利回升態勢明顯。

但即便規模始終位列榜首,近年中策橡膠與其他國內廠商的差距卻在逐步縮小。

2024年,青島雙星集團收購併控股韓國輪胎企業錦湖輪胎,一舉將公司行業規模提至內資輪胎企業第二。包括賽輪、森麒麟等後起之秀,依靠上市資本化優勢積極佈局,也在整體挑戰中策橡膠的行業地位。

一旦完成,青島雙星有望成爲繼賽輪、玲瓏之後,A股市場最大的並表單體輪胎企業之一。根據《中國橡膠》統計,2022年雙星集團輪胎銷售收入爲71.5億元。但在2023年集團完成收購錦湖輪胎併入報表之後,2023年雙星集團輪胎銷售收入達到266億元,超越賽輪集團的255億元,僅次於中策橡膠的343.11億元。

競爭對手的追趕之下,中策橡膠謀求資本化和海外擴張,成了順理成章的選擇。

目前,上市公司森麒麟、玲瓏輪胎、賽輪輪胎等分別在泰國、塞爾維亞、越南等國進行產能投資,在海外設立生產基地,既有利於縮短原材料運輸時間、壓低成本,又可以規避部分國家對華貿易保護政策的不利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