鑑定須具名掀醫界反彈!檢無奈又焦慮 法務部暫停管考3個月
▲醫療糾紛查辦受阻檢方壓力大增,法務部今指出將暫停管考三個月。(圖/記者劉昌鬆攝)
記者黃宥寧/臺北報導
2023年底,司法院修正《刑事訴訟法》鑑定條文,要求醫師鑑定須具名,引發醫界反彈,紛紛拒絕承接司法鑑定,導致醫療糾紛案件進度延宕。爲因應困境,法務部宣佈自今年3月1日至5月31日,暫停醫療糾紛的辦案期限管考,以減輕檢察官行政壓力,提升偵辦彈性。
醫療糾紛案件涉及專業醫學判斷,檢方在偵辦過程中,須依賴專業醫療機構提供客觀的司法鑑定意見,以釐清是否涉及醫療過失、診療疏失或其他法律責任。然而,近期檢察機關多次向醫事審議委員會及相關醫療單位提出囑託鑑定,卻遭到拒絕,使得案件偵辦進度受阻。
由於醫學專業與司法體系在認定標準上存有落差,部分醫療機構擔憂鑑定意見可能影響法院判決,甚至衍生法律風險,因此傾向不介入司法程序。此舉導致檢察官無法取得關鍵證據,使醫療糾紛案件的偵查與審理更加困難。
爲避免醫療鑑定受阻影響檢察官的績效評估與案件時效,法務部決定,自今年3月1日起至5月31日,暫停適用「檢察機關辦案期限及防止稽延實施要點」的各項辦案期限管考,讓檢察機關在偵查醫療糾紛案件時,能夠更具彈性,以避免因鑑定延誤而影響案件處理。
法務部強調,此次暫停管考並不影響案件的追訴時效,檢察機關在此期間仍須確保案件偵查進度,並依法掌握追訴權時效,避免因管考暫停而影響司法程序。
一名不願具名的檢察官無奈表示:「醫療糾紛案件本就偵辦不易、調查耗時長,如今又因無法取得醫學鑑定而進一步積壓案件,使第一線檢察官面臨龐大壓力。」
然而,有檢察官直言,管考暫停只是短期權宜之計,真正的問題仍在於醫界與司法合作機制的不完善,若無法獲得專業鑑定支持,許多醫療糾紛案件恐難以推進。
法務部此次暫停管考的措施,雖然能短暫減緩檢察機關的壓力,但長遠來看,醫療鑑定機制的問題仍亟待解決。如何在保障醫師執業權益與維護病患權益之間取得平衡,將是司法與醫界共同面對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