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大罷免」就動怒?選舉讓人陷集體焦慮 醫揭5招別再氣噗噗

罷免團體上週六(19日)集結在立法院前濟南路上,與護國大遶境隊伍合體一同參與「護國保臺晚會」會場。記者許正宏/攝影

再過兩天,就是「大罷免投票日」,24席國民黨籍立委席次遭到挑戰,此次大罷免投票,大幅加劇藍綠兩黨支持者的衝突,有民衆收到市議員委託廣告商傳送「當天記得投票」的簡訊,以爲是廣告商表明立場,直接回訊息開嗆廣告商,甚至傳到公開羣組,希望取得輿論的撻伐。開業精神科醫師楊聰財指出,近期國內政治氛圍緊張,有許多精神疾病的患者,都受到影響,呼籲有意識到自己會受其訊息影響的民衆,近期暫時遠離收看政論節目或是相關的媒體,降低這類的焦慮緊張感。

「你們好好的做生意就好,憑什麼宣傳大罷免」一位年約50歲的男子,突然在討論裝修的羣組中,批評創立該羣組的業者,爲什麼替市議員發訊息,還宣傳大罷免,就是你們這些人讓臺灣社會愈來愈亂,當他講得氣憤填膺,其餘的成員才提醒,這類罐頭訊息或是商業通知活動訊息,都是委託廣告商或電信業者幫忙發送,即使裝修業者曾用該門號發送過活動訊息,市議員委託廣告商發送的訊息,也會是同一支門號,經提醒,該名男子收回原本的訊息,並表示最近看到太多政治紛亂的消息,神經過於緊繃,也祈求羣組內的成員體諒。

楊聰財說,每到選舉期間,臺灣都會出現「選舉壓力症候羣」,像是他收治的一位廣泛性焦慮的患者小陳(化名),長期關注臺灣政治,因最近罷免選舉將近,他從早到晚不斷地觀看新聞報導、追蹤網路社羣討論,並且熱衷於分析各種開票預測。隨投票日逼近,他開始出現心悸、胸悶、失眠、食慾不振等症狀,對日常生活造成嚴重影響。他會不斷詢問身邊的人對選舉的看法,並對任何負面預測感到極度恐慌和沮喪。

楊聰財說,無論是大罷免或是其他的選舉活動,又或是日常中太過聚焦的事件,都可能因爲「過度關注」而感到恐慌,如果民衆出現類似小陳的症狀,應該要嘗試做「減敏」運動,第一是限制媒體曝露時間,設定每天觀看新聞的時數,如晚餐後一小時再接觸新聞,並且避免在睡前觀看。

第二是轉移注意力,多運動、多閱讀、多聽音樂,或找時間與朋友聊天,但減少討論選舉事宜;第三是練習放鬆,當出現胸悶或是過度焦慮的情緒時,可多深呼吸,幫助肌肉放鬆,也可以嘗試冥想,降低生理上的焦慮反應;第四是保持社交連結,可嘗試分享感受,抒發不舒服的情緒,但不執著於不滿的情緒;第五是尋求專業幫助,如精神科或心理諮商,幫助降低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