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保投資早期輔助治療 效益放大
「治療一位晚期肺癌病患的費用,相當於八位早期病患。」臺灣胸腔外科醫學會理事長趙盈凱指出,早期肺癌治療費用遠低於晚期肺癌,術後標靶輔助治療雖然會增加費用,但可大幅降低復發,後續成本效益將更明顯。
以臺灣C肝消除歷程爲例,曾有學者估算,健保給付C肝口服抗病毒藥物,在健康價值上的投資報酬率最多達卅倍,多位肺癌治療專家認爲,若健保投資於早期肺癌輔助治療,或許也會產生類似效益。
以肺癌人數最多的肺腺癌爲例,中壯年、女性,都是家庭支柱及勞動中堅分子,中華民國癌症醫學會醫療政策委員會主委何景良指出,不少EGFR基因突變病患是五十歲上下、不抽菸女性,除了工作也要照顧家庭,一旦肺癌復發,不僅治療費用大增,家庭也陷入大亂。及早介入輔助治療讓複發率下降,更有機會痊癒,儘早重返職場,對家庭、社會帶來安定力量。
臺大醫院院長餘忠仁分析,以臺大數據來看,肺癌病患中,零到一A期與第四期各佔四成,一B到三A期約佔百分之十五。若依國際治療指引建議,針對一B到三A期的EGFR基因突變病患,手術後首選採用標靶輔助治療,療程約需三年,相較於晚期治療,財務衝擊更易精準評估、掌握,對於健保總額、癌症新藥基金等預算,也更有效益。
臺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張文震呼籲,肺癌已經連續廿年蟬聯癌症頭號殺手,晚期肺腺癌治療的健保給付拼圖漸趨完整,應將健保資源的重心逐步轉往早期,朝精進早期治療給付,才能邁向「預防復發、改善肺癌存活期」目標,對於達成「二○三○年癌症死亡率降低三分之一」目標,纔有更多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