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保「急性後期照護」升級!復健將有新選擇 在宅住院也要擴大

▲員郭醫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郭亭亞(左)收治的居家醫療對象阿滿姨(右),向健保署長石崇良分享狀況。(圖/記者洪巧藍攝,下同)

記者洪巧藍/臺北報導

臺灣今年邁入超高齡社會,要如何避免失能,又或者讓失能長者可以獲得良好照護是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健保署今年着手擴大2項政策,第一是「急性後期照護(PAC)」擴大適應症,接受照護的時間彈性也增加,在「黃金治療期」加強復健,降低失能風險;第二則是「在宅急症照護」的擴大,從急性感染增至安寧病人的急性狀況也適用,預計第二季以後陸續實施。

健保署長石崇良表示,國內長者約有15%爲失能,另85%長者處於健康或者亞健康狀態。然而從亞健康到步入失能的中間有一個很重要的分水嶺,就是急性疾病發作之後可以恢復多少功能;長期失能與復原之間的關鍵就在於「黃金治療期」投入,也就是「急性後期照護(PAC)」。

員郭醫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郭亭亞表示,PAC計劃如同復健衝刺班,健保目前對象包含腦中風、創傷性神經損傷、脆弱性骨折、衰弱高齡等四類,依照程度不同,會有住院、日照、居家的PAC。其中住院者復健強度較高,若患者功能逐漸提升,也可以轉換爲居家模式,團隊會每週到家中執行5~6次復健,讓患者在自己熟悉的環境下得到照護,支援人們按照想要的方式生活。

▲健保署長石崇良力推在宅醫療。

石崇良指出,高齡化社會需要PAC的情形越來越多,可能像是一個敗血症,就會讓患者的功能急轉直下。他透露,將進行PAC的檢討,第一是將適應症再擴大,第二則是使用PAC的時間,目前是以一個月爲原則,也要討論依照患者情況給予彈性調整,第三爲PAC執行後的銜接,包含居家環境的調整,讓個案可以迴歸社區或者銜接居家醫療、長照機構等。相關檢討預計明年上半完成,下半年有可能以試辦計劃的方式執行,隔年再搭配預算擴大辦理。

此外,長者因爲健康狀況往往會面臨就醫、住院等需求,健保署推行「居家醫療」希望讓長者可以在自己最熟悉的環境中接受照護,去年7月1日更推動「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劃」,讓行動不便、失能民衆若有肺炎、尿路感染或軟組織感染等急症,可以在家接受治療,等同是「在家住院」,實施之後,接受照護個案近9成可以治療完成無須再轉急診或住院。

在宅急症照護今年也將再擴大對象,石崇良表示,要將安寧病患照護各種急症全面納入,不僅是感染給抗生素,還有包含癌症末期出現的營養問題、惡病質、疼痛控制等,讓安寧患者可以多留在家中接受照顧,減少家庭的負擔。這項計劃預計年後公佈,並且在今年第二季上路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