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保會功能將式微!專家揭新戰場 健保費率未來走向曝光
督保盟分析,健保會功能將式微,功能恐剩項目分配,未來總額協商的戰場將轉移至國發會決定的總額範圍,成長率將更向公權力、醫療體系傾斜。(本報資料照)
健保總額協商破天荒取得付費者、醫界代表共識,成長5.5%,總額近兆。民間監督健保聯盟分析,本屆健保會成員有一半是新人,此次達到共識,關鍵在健保署主導性增強,建議的金額都趨近上限,付費者要煩惱的事變少。這幾年的經驗也令付費者學到,不管怎麼討論,最終的版本都是向醫界靠攏,既然大家想要,那大家開心就好。可預見的是,健保會功能將式微,功能恐剩項目分配,未來總額協商的戰場將轉移至國發會決定的總額範圍,成長率將更向公權力、醫療體系傾斜。
督保盟發言人滕西華分析,今年健保會委員新人較多,對總額制度的瞭解沒有那麼深,然而今年有別於過去3、4年,健保的主導性變強,建議金額大多達到上限或接近上限,付費者大多信賴健保署的分析和建議,要煩惱的事情變少。此次健保會組成,親醫界色彩較重,過去也會擔憂是否是個問題,但現在這個問題已經變小。
滕西華說,過去的協商經驗中,付費者必須對錢進行把關,分辨是否要給費用、要給多少費用,不能只靠三言兩語就給好幾億。然而,政府和社會沒有給予付費者相對的尊重,沒有達到上限,付費者就要揹負不重視醫療環境、打壓醫界的罵名,加上這幾年來不管怎麼討論,最終都是傾向醫界版本,甚至「要五毛給一塊」或不在協商項目的內容被「無中生有」,因此付費者學會要做好人、不要揹負污名,既然大家想要,就給到上限,大家開心就好。
未來,國發會的成長範圍將是新的戰場。滕西華認爲,拿到上限成長率是可能,且是必然的前提之下,就沒有費用風險管理的問題,只剩下項目分配,這部分付費者是被動的。未來健保會的功能會減半,而付費者的功能則只會剩下4分之1,在上限金額中和醫療體系談判、分配,總額的成長率將更向公權力、醫療體系傾斜。
對於健保總額所牽動的安全準備金,滕西華說,明年就是縣市長選舉,不論是5.5%的成長,或是今年特別條例挹注的200億,都是經過計算,政府希望儘量提高成長率,又能維持不漲保費。長遠來看,政府不應老是「炒短線」,而應計算至未來3年費率的變化,若要每年增加撥補金額,也要決定好是否計入政府所負擔的36%健保經費。
滕西華說,衛福部長石崇良、健保署長陳亮妤上任之初,健保會就達成協商共識,表現亮眼,但不能只是這兩天高興而已,重點在於未來錢投下去後所產生的效益。既然健保會都已經給到上限,衛福部有責任向社會報告,包括護理人力留住了多少、病人需求被滿足的情況有沒有增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