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保給付錯置 醫棄救死轉投醫美

臺大醫院院長吳明賢喊話健保,檢討給付問題,不要再讓花心血培養的年輕醫師,畢業就投入醫美,而不是救死扶傷的「救命科」。(鄧博仁攝)

健保支付不合理,外科醫師出走。臺大醫院院長吳明賢揭露,去年臺大新竹分院,一口氣走了4名年輕的神經外科醫師,一問之下,因爲外面診所開出一個月70萬元的薪水,自己的薪水都沒有70萬,難怪醫生會跑掉,非常可惜。他以身爲臺大院長喊話健保,應該着手檢討給付問題,不要再讓花心血培養的年輕醫師,畢業就投入醫美,而不是救死扶傷的「救命科」。

吳明賢說,臺灣健保制度實施30年,給付錯置,導致如今年輕醫生不願投入「救命科」,制度該檢討如何讓人留下來,醫界卻一直沒人敢言,身爲臺大院長,他認爲不該只是拿「蒼蠅拍」納涼打蚊子,「假如臺大院長都不敢說,還有誰敢說」?

他指出,臺灣的醫學教育、醫生養成,一直都是世界的典範,但健保制度實施30年了,慢慢改變醫療生態,沒有着重在急重難罕的給付,反而輕鬆的、自費的項目纔有高昂的價值。

吳明賢感嘆,健保制度不該讓醫師犧牲善良,才能得到應得的補償,臺灣年輕醫師不願從事急重症等困難科別,也對投入的教育形成浪費,希望制度檢討,不要再讓下一代醫師都跑去做醫美。

「問題出在健保給付的不合理」,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表示,如今只要是醫學中心以及有設置加護病房、急診、外傷中心科的大型區域機構,都面臨和臺大醫院一樣,重症、急診、外傷科別醫師出走的現象。

洪子仁表示,外科醫師插管的給付,不如通水管的水電工給付,手術插管健保點數500多點,打折後只有400多元,萬一出了醫療事務,還要賠上一千萬元以上的醫療事故費用,救活已經很難,沒救活還賠不完,這種壓力如何留人?

他建議,應記取韓國的經驗跟教訓,千萬不要步上韓國後塵,一直讓ICU跟急診的給付不合理,長期將扼殺醫院處理重症跟急症的能力,未來健保資源分配上,應提高重症跟ICU的給付,讓醫院有足夠的給付條件跟薪資條件留住重症跟急症醫師,避免以後沒有急重症醫師人力照顧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