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36戰機有航母艦載版 陸研製6代機着艦系統有突破

中方6代戰機殲-36的資料照。(微博)

一份研究論文顯示,中方殲-36的設計師正在開發一款電腦系統,以協助第6代隱形戰機飛行員完成在移動航母上着艦這既困難又危險的操作。

《南華早報》(South China Morning Post)22日報導,這款3引擎、無尾翼的飛翼巨獸去年 12月在中國成都上空被發現,轟動全球國防界。殲-36除了空前的隱形能力外,還擁有翼身融合設計,並具備足夠的動力,以攜帶遠程打擊飛彈。而3月在《航空學報》上發表的一篇論文顯示,殲-36設計團隊正在研發適用於航母艦隊的海軍版,但仍在初期階段。

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成都飛機設計研究所副總設計師陶呈綱在論文中說,飛行員駕駛第6代戰機,設法在航母上着艦的風險「極高」。

飛翼型航母艦載機所面臨的關鍵挑戰在於:它們爲了隱形和空氣動力學效率,而採取放棄傳統尾翼的激進設計,使精準着艦變得很難。沒有水平安定面,這些戰機還難以維持變距操縱(pitch control)。而如升降副翼、俯仰襟翼和擾流槽導流板等冗餘控制面往往會相互干擾,產生不穩定力。

論文中還提到,設計團隊要克服的另一個頭疼難題,則在於艦尾的「空氣流場效應」,航母后方渦旋紊流所造成的干擾,可能會嚴重干擾擾亂飛行路徑。儘管困難重重,但陶呈綱指出,中國必須解決這個問題。「在航母上部署具有卓越酬載力的隱形飛翼戰機具有深遠的戰略意義,因爲它能顯著提升海軍的戰力。」

陶呈綱團隊與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合作,正在開創涉及一些關鍵創新的突破性技術。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直接加力控制」系統,將飛行路徑調整與飛機姿態脫鉤,讓飛行員能直接調整升力,而不會破壞俯仰穩定性。

論文中說,這系統透過雅可比矩陣(Jacobian matrices),即時計算控制面調整,以避開「不完善」的空氣動力學數據庫。陶呈綱和同僚指出,依賴這些數據庫是舊系統長期以來的弱點,於是他們改用經常在先進機器人系統中使用,名爲「固定時間干擾觀測器」(Fixed-Time Disturbance Observer ,FTDO)的量身定製模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