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10系列爲何能一戰成名?總設計師首次揭密3大亮點

殲-10CE爲何能一戰成名?總設計師首次披露。(央視新聞)

據大陸央視新聞報導,殲-10是中國自主研製的高性能、多用途、全天候的戰鬥機,自1998年3月首飛以來,它就備受矚目。後續在它的基礎上,還衍生出了殲-10B、殲-10C、殲-10S等型號,它們不僅繼承了殲-10優異的飛行性能,更在氣動佈局、操縱系統、能源管理等方面實現了跨越式提升。

總檯「空天逐夢」6日獨家專訪殲-10C飛機的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海峰。他系統性地揭秘了殲-10系列戰機的三大技術亮點:獨創的鴨式佈局讓戰機實現「無憂慮操縱」,武器掛載能力從10多種提升至40多種,配備先進有源相控陣雷達,實現「看得多、看得遠、看得準」。

王海峰指出,殲-10採用罕見的「鴨式氣動佈局」,機身前方配置一對「鴨翼」,能在高速機動時維持穩定與靈活性,使飛行員能「無憂操縱」。這項設計經驗也爲中國後續隱形戰機如殲-20的研製奠定關鍵基礎。

作爲系列中最先進的殲-10C,不僅保留經典外形,更在作戰系統上實現跨代升級。航電系統全面換裝有源相控陣雷達,能快速搜索、鎖定多目標,電子戰系統更讓戰機在敵方雷達下具備「我能看見你,你卻看不見我」的優勢。武器掛載量亦大幅增長,從早期的10餘種擴展至40餘種,涵蓋空戰、對地與對海攻擊,真正成爲多用途作戰平臺。

殲-10家族中,2018年在珠海航展亮相的殲-10B推力向量技術驗證機更曾驚豔全球。當時它完成「眼鏡蛇機動」、「落葉飄」等五大高難度過失速動作,成爲全球第一架單發戰機達成此飛行表演。王海峰坦言,推力向量技術風險極高,需同步突破氣動、飛控與引擎控制等多重難關,但這次展示標誌着中國高機動飛行技術已趕上世界先進水準。

而根據《央視網》6日的報導指出,回顧三十多年研發歷程,王海峰坦言,「做這件事就要做到極致,做到問心無愧。」殲-10項目自1986年立項,歷經十二年技術攻關與無數不眠之夜,終於在1998年首飛成功,許多參與研發的航空人當場熱淚盈眶。航空工業成飛首席技師李濤回憶,當首架殲-10衝上藍天,設計總師宋文驄、薛熾壽等人皆感動落淚,現場掌聲不斷。

殲-10的誕生,標誌着中國航空工業完成從「仿製追隨」到「自主創新」的跨越,也凝結數代航空人的青春與信念。如今,隨着殲-10C全面服役與技術輸出,這款戰機不只是中國航空進步的象徵,更是軍事自信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