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10猛龍 陸戰機首款得意作
圖爲殲-10C。(新華社)
雖然中國大陸有各種大型戰機,包括Su-27系統的殲-11、殲-11B、殲-15、殲-16與Su-30MKK和Su-35,還有號稱具有匿蹤效果的殲-20也很有話題性。不過中共自行設備與量產的殲-10輕型戰機纔是真正的絕對主力,數量最多,部署地方也最廣,這與它的自制率高,以及操作成本較低很有關係。
首架殲-10A原型機於1998年完成。不過,大陸卻沒有第一時間公佈,而是持續低調研發,到了2002年定型,開始量產也沒有太多的消息,直到2008年纔在珠海航展首次正式與觀衆見面,此時殲-10的數量已經超過40架,並且在隔年2009年,成爲大陸「八一飛行表演隊」的表演機。
據說,大陸的空軍飛行員在比對殲-10與殲-11(Su-27)的駕駛感受,認爲殲-10在操作習慣與電子設備上,都比殲-11來的更優,這對大陸的軍事工業是相當大的肯定。
雖然殲-10A表現不錯,但機身與進氣口,卻有相當突兀的6道固定條,大陸軍方沒說明過爲何如此,但必然是氣動外型上的瑕疵。不過他們也在設想如何改進,之後看到了美國F-35戰機著名的「鼓包式進氣道」(無附面層隔道超音速進氣道,Diverterless supersonic in let,簡稱DSI),它可以簡單的解決超音速氣流問題,大陸立即學仿這個設計,並快速的應用在各種自制戰機上,包括殲-10、殲-20、F C-1與殲-31,於是在2016年,首架殲10B試飛,明確看到改成DSI進氣的設計。
大陸的生產效率驚人,很難想像服役僅10年的殲-10A已不多見,只有八一飛行表演隊與訓練中隊還看的到,其他的實戰中隊已是殲-10B與殲-10C爲主。而殲-10B與殲-10C差別,很可能差在引擎的部分。
先前提過,研發殲-10,是以AL-31爲基礎,但是大陸也持續推進自制引擎的計劃,這就是渦扇10「太行」發動機的開發。據說太行發動機是一種「美俄混血」的引擎。在1980年代,大陸曾向美國申購CFM56民用航空引擎,然後試圖與俄羅斯AL-31進行融合,過程相當困難,耗費20年的時間,才掌握了全權數位發動機控制系統(FADEC),也才終於掌握太行發動機的性能。 (更多精彩內容請免費下載《翻爆》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