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作評介】讓深海大洋“走入尋常百姓家”——《深海淺說》編輯手記

《深海淺說》是一本寫給所有人的深海科普書。

深海,是21世紀談論的新題目和熱點;深海,是地球系統中關鍵而又缺乏瞭解的部分;深海,擁有豐富的海洋資源及世界上最大的生物圈資源……近年來,“奮鬥者號”坐底馬裡亞納海溝、“雪龍號”遠航極地大洋,新聞一次又一次將人們的視線帶到那片蔚藍領域,很多人想知道:深海是什麼樣的?深海里有什麼?面對當前開發深海的國際競爭,我們應如何應對?

一、高屋建瓴——一部海洋“元科普”力作

《深海淺說》一書薈萃了汪品先院士十餘年深海科普工作的豐厚成果,從人類對海洋的早期探索談起,一直講到深海的開發、保護、利用和權益之爭,精選八大主題,展示了截至2020年深海科學研究取得的一系列重大成果,介紹了最新的深海探測技術,列舉了深海前沿研究面臨的科學挑戰。本書名曰“淺說”,實則深入淺出,高屋建瓴,一覽深海科學全貌。本書兼顧科學性與趣味性,既可供一般讀者消閒科普閱讀,也可作爲海洋科學專業人士的補充讀物。

《深海淺說》一書最大的特點是,它是一部“元科普”作品。根據“元科普”理論的提出者——著名科普作家卞毓麟的解釋,元科普是工作在某個科研領域第一線的領軍人物(或團隊)生產的科普作品,這種作品是對本領域科學前沿的清晰闡釋,對知識由來的系統梳理,對該領域未來發展的理性展望,以及科學家親身沉浸其中的獨特感悟。

《深海淺說》正是這樣一部作品,作者汪品先院士致力於推進我國深海科技的發展,積極推動深海海底觀測,促成了我國海底觀測大科學工程的設立。同時,他還成功地推進我國地球系統科學的發展,提倡強化科學的文化內蘊,並身體力行促進海洋的科普活動。《深海淺說》是作者在過去數十年科普的基礎上,收集最新材料寫就的,從海洋的早期探索開始,一直講到了現代大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是一部典型的“元科普”作品。

二、天然去雕飾——經典作品,精心加工

這並非汪院士的第一本書,但他之前的作品有的是偏向學術型的課本,有的是文集,有的則偏向圖冊,像這樣一本面向大衆的海洋科普書,還是首次嘗試。因此,整個編輯團隊都充滿着期待。

原稿到手後,編輯一口氣便讀完了,倒不是爲了趕進度,而是內容實在精彩,讓人不忍釋卷。看着文稿上那些熟悉的字眼:大洋張裂、大洋鑽探、深部生物圈……彷彿又回到了課堂上,而與課堂不同的是,書中增添了許多故事性的描寫,彷彿不是在閱讀一本科普書,而是在讀一部關於各大板塊間分分合合的章回小說,又像是在讀一本通過對岩心地層抽絲剝繭、破譯地球歷史的偵探小說。讀完原稿,更加堅定了我們要在各個方面把這本書做到完美的想法,絕不能辜負了這麼精彩的文字。

《舌尖上的中國》裡有一句經典臺詞:“高端的食材往往只需要最樸素的烹飪方式。”用到《深海淺說》的編輯加工過程,異常合適。

凝練吸睛的標題、筆走龍蛇的行文、生動貼切的配圖,高端的“食材”已經放在了桌案上,我們該如何加工,將這些原材料以最適合的方式呈現出來? 編輯團隊反覆開會討論,最終決定設計上以藍色爲主基調、突出“深海”主題;加工上儘量保持文字原有風味,與作者及時溝通,尊重作者意見。大原則確定後,大家迅速行動起來。

院士的作品,編輯起來壓力與動力並存,且壓力巨大。壓力不僅來自作者的權威與讀者的期待,更多還有編輯團隊對自身的要求。而精彩的文字則給了我們最大的動力,期望在儘可能短的時間裡出版這部作品,將瑰麗神奇的深海世界與廣大讀者分享。

在內容文字的修改上,編輯團隊慎之又慎,但凡有改動,必定有出處,且只改必須改動的地方。每一處改動都經過了團隊的反覆討論,確定需要修改的地方一一做好記錄。將無法確定的改動用紅筆標註在稿件上,標明編輯團隊的想法,供汪先生參考定奪。汪先生對我們的工作十分配合,對我們的想法及時迴應,常常發出郵件後半日便能得到回覆,這也對我們的工作產生了極大的鼓舞。

編輯團隊還將許多精力投入圖片的處理工作中。地圖自不必說,都請中華地圖學社(簡稱地圖學社)重新繪製並送相關部門進行了審覈。在地圖的配字和顏色調試上,與地圖學社反覆溝通。有些少見且沒有固定中文翻譯的地名,在查閱文獻並徵求作者意見後最終確定。

除地圖外,還有大量的說明性圖片,這些圖片對於科普書十分重要,可以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書中的科學內容。但是,若是圖片過於“學術”,又難免“勸退”一部分讀者,因此,在處理這部分圖片時,編輯團隊十分注意圖片的美觀與趣味性,在保證科學性的前提下,儘量讓圖片的呈現簡潔易懂,使圖片成爲文字的助力,而不增加額外的閱讀難度。對於想要進一步瞭解圖中知識的讀者,也可以通過書末的圖片來源找到相應文獻,進一步研讀。

正文配圖在原稿中均已確定,但是有些圖片出於精度考慮需要找到原始圖。有一部分圖片汪先生已經提供了原始文獻來源,我們需要找到的是另一部分並不來自文獻的圖片。這時候,我們彷彿不像編輯,而像偵探,通過上下文透露出的蛛絲馬跡,最終追蹤到每幅圖片的原始出處並明確版權。

深海“水怪”和巨型動物。A.《海底兩萬裡》中的章魚襲擊;B.巨型烏賊;C.古代傳說中的“海蛇”;D.深海皇帶魚。

以書中一幅“海怪”圖片爲例。這幅圖由四幅小圖組成,每一幅圖都要追蹤到原始圖片。圖A,《海底兩萬裡》,沒問題,通過書籍的法文名再借助搜索引擎,找到了百年前的舊書中的原始圖片;圖B,巨型烏賊,以圖搜圖,並不複雜;圖D,深海皇帶魚,稍微有些麻煩,不過結合上下文中提到的時間和數字等線索,還是能夠找到當時的新聞圖片。圖C,古代傳說中的“海蛇”的搜尋就沒這麼幸運了,反覆搜索,始終找不到與原稿一致的圖片。不是這裡多了點什麼,就是那裡少了點什麼。經過了各種嘗試之後,發現原圖來自挪威博物館,於是編輯就藉助着翻譯工具拼寫出挪威語,終於在挪威的網站上找到了清晰的公版圖片。這樣的過程反覆了許多次,所幸最後所有的圖片都得到了妥善處理,並清晰鮮亮地呈現在了讀者面前。諸如此類的細節不一一贅述。

封面是一本書的門面,而在爲這本書設計封面時,團隊煞費苦心———如何體現深海的“深”,又不至於讓人望而生畏。海面200米以下便是一片黑色的大洋,但若是如實呈現黑暗的深海,難免會讓這本書整體過於沉悶。因此,美術編輯精心設計了深潛器下潛的主圖,用白色的深潛器點亮漆黑的深海。同時,在封面的頂部,設計一束光線照入,用藝術化的手法,表現科普的主題。封面的下部,則拼貼了深海黑煙囪等特殊地形及五顏六色的冷水珊瑚,突出科學家們的發現,打破“深海是一片寂靜”的固有看法。爲了不破壞畫面,而又方便讀者瞭解書籍內容,編輯團隊決定爲本書增加腰封。腰封採用硫酸紙,同樣是爲了表現出深海的朦朧。團隊既想保留深海的靈動,又擔心低克數的封面用紙破壞書籍的質感,因此,最終選定軟精裝模式,將原有的封面設計用在銅版紙的護封上,而硬封則採用高克數的卡紙。硬封上印製的,正是汪先生下潛時發現的、我國南海的冷水珊瑚林。

作爲一本全綵的、圖片量大的科普圖書,在用紙上團隊也經過了頗多考量。紙張需要能夠完美呈現圖片,但又不會過於刺眼。不能太厚,以免拿在手上覺得笨重;又不能太薄,否則容易顯得書籍“輕飄”。結合印製部門的推薦,最終選擇了一種較高克重的、帶塗覆的純質紙印製本書。整個編輯團隊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耗時半年,本書最終在2020年10月與讀者見面。

三、乘風起航——書籍營銷,積極破圈

本書出版後大約一個月,傳來“奮鬥者號”成功坐底馬裡亞納海溝的消息,藉着這股“海風”,《深海淺說》的推廣工作順利啓航。在營銷部門的協助下,包括《人民日報》《解放日報》《光明日報》在內的十幾家媒體在線下線上平臺發佈新書有關新聞,擴大本書的影響力。

在圖書的基礎上,汪先生及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還積極探索書籍推廣途徑,嘗試多種方式,延伸《深海淺說》的影響力。

基於《深海淺說》內容,在bilibili視頻網站“汪品先院士”賬號上推出了“深海淺說:汪院士講海洋”視頻合集。合集一共36個視頻,內容均來自《深海淺說》相關章節內容,點擊量累計超3000萬次。通過書籍內容的視頻轉化,有效實現了科普的“破圈”,讓更多人通過視頻瞭解《深海淺說》,瞭解海洋。

爲了讓更多人能夠閱讀到本書,《深海淺說》積極參與了“農家書屋”等書目報送,將前沿海洋知識送到四面八方。同時,編輯團隊發揮自身優勢,“送科普”到學校、海警艦船等場所,與大家分享《深海淺說》。

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深海淺說》出版不到半年就加印,截至2021年10月,已重印13次,發行超70000冊,在各大售書平臺均獲得讀者好評。

同時,本書獲評第七屆“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優秀科普作品獎”金獎、2020年度“中國好書”、2022年“全國優秀科普作品”等重要獎項,基本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豐收。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科技三會”上強調“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科普編輯作爲科普工作中的重要一環,有責任與義務將作者的心血以更合適的方式呈現給讀者。未來我們將持續努力,推出更多優質科普圖書,以饗讀者。

作者簡介:

程着,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主任助理,編輯。

來源 / 我們如何書寫科學:第六屆、第七屆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優秀科普作品獎獲獎圖書佳作評介

排版:沈 丹

編輯:林雪琪

審定:李紅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