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值19億土地閒置 桃園土地活化效能遭點名檢討
桃園市社福、辦公廳舍等空間需求大,市府前年起推動「公有建物供需調配計劃」活化閒置土地和空間,但供不應求同時,全市仍有407筆閒置土地,價值達19億元,土地管理效能遭審計處點名檢討。財政局迴應,將持續強化管理機制,提升公有財產使用效能。
審計處統計,市府推動「公有建物供需調配計劃」,相較前年供給案件數有29件、需求案件137件,去年供給案件僅11件、需求案件卻高達119件,不僅供給量減少6成,供給佔需求比率也從21.17%降至9.24%。
其中,原位於八德置地廣場的桃園市兒童美術館,已隨青埔兒童美術館開館營運完成搬遷,但原建物空間歷經5次會議仍未完成調配,亦未納入餘裕空間供給資料庫,讓這個位處大湳精華地段的地點形同閒置。
另,截至去年底,桃園市列管閒置土地共407筆,總面積267190.28平方公尺,帳面價值高達19億4046萬元。與前一年度相比,雖成功清理46筆、減少面積53968.09平方公尺,但相較2022年度基期,筆數及面積仍分別增加40筆及88514.08平方公尺。
除閒置土地外,另有低度利用土地20筆,總面積36787.51平方公尺,帳面價值達2億1148萬餘元;審計處表示,龐大的閒置土地資源若能妥善活化運用,不僅可提升財產使用效能,更能減少財政負擔,呼籲市府應更積極活化。
財政局迴應,自公有建物調配及興建機制推動以來,已調配既有建物餘裕空間共51案,作爲公共托育設施、長照及社福場館、辦公廳舍或檔案空間等用途使用,另媒合社會住宅案件14案,並審定申請人回饋或捐贈的公益設施案件6案作爲社福設施使用。
財政局表示,市府每半年都會召開檢討會議,研商閒置土地面臨的問題,針對擬變更使用分區或都市計劃通盤檢討的事項,也會召開「桃園市城市空間發展會報」跨局處協調;近2年市府已活化土地約130多筆,後續也會積極盤點公有建物,活化餘裕空間。
桃市府前年起推動「公有建物供需調配計劃」活化閒置土地和空間,但供不應求同時,全市仍有407筆閒置土地,價值達19億元,土地管理效能遭審計處質疑。本報資料照片